张国焘在回忆录中对与他共事过的领导人大加鞭挞斥责,只对两个人始终保持敬意,这就是

轩叔观察 2025-09-24 10:24:27

张国焘在回忆录中对与他共事过的领导人大加鞭挞斥责,只对两个人始终保持敬意,这就是徐向前和蔡申熙,并不是他不想挑刺,而是他无法责难这两个才能和品格近乎完美的同事,蔡申熙,这是一颗早逝的将星![无辜笑] 1932年10月9日河口战斗中,一位26岁的红军将领腹部中弹后,仍躺在担架上指挥部队撤退,这位将领就是蔡申熙,红25军军长。 蔡申熙1906年出生于湖南醴陵农家,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一期748名学员中,后来成为共产党将领的寥寥无几,他是其中之一。 1927年南昌起义时,21岁的他担任第20军第3师政治部主任,起义失败后,他又参加了广州起义,并在起义期间担任广州市公安局局长,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红色政权高级干部。 1930年10月组织派他到鄂豫皖苏区组建红十五军,他接到任务后,仅用两个月就组建起一支2000多人的正规红军,这在红军建军史上创下了最短时间纪录。 1931年初红十五军与红一军合编为红四军,他任第十师师长,他与徐向前、曾中生等黄埔同学配合,在实战中摸索出“围点打援”和“坑道爆破”等新战术。 双桥镇战斗是他军事生涯的高光时刻,这场战斗中红军首次通过运动战歼灭敌军一个完整师,取得鄂豫皖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的决定性胜利。 但双桥镇战斗也让他付出代价,战斗中他的右臂和左腿被机枪击中,由于苏区医疗条件限制,右臂最终残废,伤愈后他改任彭杨军政学校校长。 在军政学校期间他用左手绘制作战地图,制定战略计划,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这些学员后来成为红军各部队的骨干力量。 1932年7月国民党军队对鄂豫皖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兵力达30万人,危急时刻,组织任命他为红25军军长,率部应战。 从8月到9月他指挥红25军在英山到庥埠之间与敌军激战,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红25军采用灵活战术,多次重创敌军。 在决定苏区命运的燕子河会议上,他提出一个大胆建议,主力部队西出英山、随县、枣阳一带,将敌军引出苏区,寻机歼灭后再回师收复失地。 这一战略构想体现了他的军事远见,后来的历史证明,这个建议完全正确,但当时会议没有采纳。 河口战斗中他坚持与殿后部队同进退,掩护主力撤退,在这次战斗中他腹部中弹,在担架上继续指挥到生命最后一刻。 蔡申熙牺牲时仅26岁,但军龄8年,从黄埔学员到红军军长,他的成长速度在红军将领中极为罕见。 张国焘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对几乎所有共事过的领导人都有批评,但对蔡申熙始终评价很高,张国焘写道:“蔡申熙具有战略见解,头脑冷静精细,在军事见解上往往有独到之处。” 蔡申熙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历史的确认,1989年中央军委评定的36位军事家名单中,蔡申熙榜上有名,成为其中牺牲时最年轻的一位。 从组建红十五军的两个月奇迹,到双桥镇战斗的经典胜利,再到燕子河会议的战略远见,蔡申熙在短暂的军事生涯中留下了多个亮点。 网友们感慨万千:   “看了蔡申熙的事迹真的被震撼到了,26岁就牺牲了,却做出了这么多贡献,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历史书应该多写写这样的先烈,而不是整天围着那几个名人打转。”   “张国焘这种人居然能对蔡申熙保持敬意,说明蔡的人品和能力真的没得黑。”   “黄埔一期出过太多猛将,但像蔡申熙这样战略眼光独到的确实不多见。”   “可惜了,要是能活到解放后,绝对是元帅级别的将领。”   如果蔡申熙没有英年早逝,您认为他在新中国建设中可能会担任什么角色? 官方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0 阅读:65

猜你喜欢

轩叔观察

轩叔观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