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黄溪连辞去了驻菲律宾大使的工作,并且意味深长的留下了一句:“希望中菲关系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早日重回正轨”的临别赠言。 9月16日清晨,黄岩岛海域突然涌入十余艘菲律宾公务船,它们无视中方海警船的无线电警告,径直冲向中国领海线。当中国海警船依法实施航路管制时,菲方3014号船突然调转船头,以危险角度撞击中方执法船。 这场持续数小时的“海上碰瓷”,最终以菲方船只被高压水炮驱离告终,但中菲关系的裂痕却因此更深一分。 这场冲突绝非偶然。自2023年马科斯政府上台后,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逐渐偏离杜特尔特时期的务实路线。从允许美军新增四处军事基地,到默许台湾当局官员窜访,再到持续向仁爱礁“坐滩”军舰运送建材,菲方在红线边缘反复试探。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菲贸易额虽仍保持367亿美元规模,但菲律宾农产品对华出口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12%,中国企业在菲投资项目审批周期延长40%——经济领域的连锁反应,正成为政治博弈的晴雨表。 黄溪连的六年任期,恰好横跨这段关系的起伏期。2019年他到任时,中菲刚结束黄岩岛对峙,双方正就“君子协议”展开磋商。根据协议内容,中方允许菲方向仁爱礁运送生活物资,但禁止输送建筑材料。 然而这份脆弱的共识,在2024年菲方运送水泥被截获后彻底破裂。此后仁爱礁补给行动陷入僵局,菲军方甚至放话“宁可饿肚子也不向中国低头”,却绝口不提中方此前释放的多次人道主义善意。 这种“硬碰硬”的姿态,与菲律宾国内困境形成微妙对照。马科斯政府当前面临通胀率突破6%、失业率攀升至8.3%的双重压力,棉兰老岛的分离主义势力更让马尼拉焦头烂额。 在此背景下,南海议题被包装成“民族主义试金石”,成为转移视线的政治工具。但这种策略正在付出代价——中国海警新规实施后,菲方非法闯礁成功率从2023年的73%骤降至2025年的28%,而每起冲突后美方“坚定支持”的表态,始终未转化为实质性军事介入。 黄溪连的离任时机,恰似一记精准的外交注脚。这位曾驻美、驻巴基斯坦的外交老将,在离任前两周的“中菲关系马尼拉论坛”上,曾抛出两个尖锐问题:“亚太需要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地区安全该由谁定义?”这些设问背后,是中方对菲律宾外交转向的深层关切。 而拉扎罗外长在辞行会上“始终相信对话作用”的回应,虽保持外交辞令的克制,却难掩菲方在中美博弈中的战略焦虑。 历史总是充满隐喻。2021年立陶宛因允许台当局设“代表处”,导致中立关系骤降至代办级,相关企业损失超20亿美元的教训犹在眼前。 如今菲律宾在南海的冒险行径,与当年立陶宛的“政治表演”何其相似?黄溪连那句“重回正轨”的寄语,既是对过往合作成果的惋惜,更是对菲方悬崖勒马的警示。 当中国海警船在黄岩岛常态化巡航,当“一带一路”框架下的铁路项目因安全审查暂停,马尼拉需要清醒认识到:在主权问题上,没有妥协的余地;在合作大门前,钥匙始终握在双方手中。 这场外交交接留下的悬念仍在发酵:新任大使何时到任?中菲能否重启“君子协议”谈判?马科斯政府会选择继续绑上美国战车,还是回归务实外交?这些问题的答案,或将决定未来五年东南亚地缘政治的走向。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或许更关心的是——当南海的浪涛归于平静,中菲渔民能否重现共捕一网鱼的和谐画面?这取决于此刻,菲律宾如何解读那句意味深长的临别赠言。 你如何看待中菲关系的未来走向?是继续博弈还是寻求破局?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快报!快报波兰总统这次要着急了。9月23日东方大国改航道,西方媒体调侃波兰总
【6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