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你给我老实一点,再不跟我们联系,我们就要生气了。”在无人在意的角落,立陶宛新总理又发话了。今年7月,立陶宛执政联盟又分裂了,8月,44岁的女总理英加·鲁吉涅内组阁成功、走马上台。 2025 年 7 月,立陶宛原执政联盟因财政预算分歧破裂,时任总理宣布辞职。 总统瑙塞达随后授权鲁吉涅内组建新政府,经过近一个月的协商,鲁吉涅内带领由祖国联盟 - 立陶宛基督教民主党、自由党组成的新执政联盟,于 8 月 15 日通过议会信任投票,正式出任总理。 44 岁的她,曾担任立陶宛经济与创新部部长,在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吸引外资等领域有过实践经验,此次组阁也将 “经济复苏”“提升国际合作” 列为政府优先事项。 鲁吉涅内提及对华沟通的表述,发生在 9 月 10 日的议会外交政策辩论中。 当时她在回应议员关于对华关系的提问时,提到立陶宛希望与中国恢复更多领域的对话,尤其在经贸、环保等务实合作层面。 这番表述被部分媒体解读为 “带有施压意味”,但结合其后续补充内容来看,她同时强调 “对话应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兼顾双方核心利益”。 立陶宛外交部随后发布的政策文件也显示,新政府计划在年内重启与中国的经贸工作组会议,重点探讨农产品出口、物流合作等议题。 立陶宛与中国的经贸往来存在实际需求。 立陶宛的乳制品、木材加工产品在华曾有稳定市场,2023 年双边贸易额达 8.2 亿欧元,其中立陶宛对华出口乳制品占其出口总量的 12%。 受此前双边关系波动影响,2024 年立陶宛对华出口同比下降 18%,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订单减少压力。 鲁吉涅内政府上台后,收到来自立陶宛乳制品协会、木材出口商协会的诉求,希望通过恢复对话改善出口环境。这种民间层面的合作需求,成为新政府考虑调整对华沟通策略的重要因素。 国际合作框架下的互动,也为双方对话提供了空间。 立陶宛作为欧盟成员国,参与了中欧投资协定相关谈判,同时也是 “一带一路” 倡议框架下部分合作项目的参与方。 2025 年,欧盟计划推进 “中欧绿色合作平台”,立陶宛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技术积累,有望通过该平台与中国企业展开合作。 鲁吉涅内政府在外交政策中明确将 “依托欧盟框架拓展对华合作” 列为方向之一,试图借助多边机制为双边沟通创造条件。 鲁吉涅内政府的对华表述,也需放在立陶宛国内政治语境中看待。 新执政联盟在议会中仅占微弱多数,需平衡不同党派的立场,同时应对国内民众对经济发展的期待。 从实际行动来看,立陶宛驻华使馆近期已开始与中国相关行业协会接触,了解中国市场对乳制品、木制品的进口需求,为后续经贸对话做准备。 这种 “先务实后务虚” 的做法,与鲁吉涅内此前在经济部门的工作风格较为一致。 中国方面对对话始终保持开放态度。 中国外交部在 9 月 12 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一贯重视发展同立陶宛的关系,愿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基础上,与立方开展务实合作。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也透露,已收到立陶宛企业参加 2026 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初步申请,相关对接工作正在推进。 这种双向的务实互动,为双方关系的改善奠定了基础。 如今,立陶宛新政府的外交团队已开始梳理对华合作的具体议题,经贸、环保、科技等领域的潜在合作项目被列入清单。 立陶宛乳制品企业正在准备符合中国市场标准的产品认证,部分木材加工企业也在调整生产工艺,以适应中国绿色建材标准。 这些民间层面的准备工作,与政府层面的沟通意愿相互呼应,构成了双边关系改善的务实基础。 鲁吉涅内的表述或许带有个人风格的特点,但背后更多体现的是立陶宛新政府对务实合作的需求。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的互动难免存在分歧,而通过对话解决问题、寻求利益契合点,始终是推动关系发展的有效路径。 立陶宛新政府释放的沟通信号,以及双方在经贸领域的实际互动,正朝着务实合作的方向迈进,这种以合作促发展的努力,正是国际交往中值得肯定的正能量。
立陶宛与中国闹翻4年后,当初美台说好5年内建成五座芯片工厂,要创造数万个高薪岗位
【9评论】【2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