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俄罗斯方面称,中国正式开通全球首条,中国-欧洲北极集装箱快航航线,该航线经由北极东北航道运行。 中国开通北极-欧洲集装箱快航航线,核心就是给中欧贸易运输上一道“双保险”。 9月21日海杰航运“伊斯坦布尔桥”号从福州港江阴港区首航,搭载着宁德时代的锂电池和万华化学的化工产品,只用19天就能直达欧洲基本港,比传统苏伊士运河航线快20天以上,较中欧班列也节省7天时效,这背后藏着的是对运输通道多元化的深层考量。 毕竟中国对欧洲的外贸体量摆在那,光靠传统海运和空运总有掣肘,而中欧班列虽然这些年跑得热闹,但在整个中欧贸易盘子里占比始终有限。 就算像重庆这样的核心节点,累计开行超1.6万列、货值近6000亿元,可对比中欧每年数千亿美元的贸易总额,还是显得不够分量,一旦这条线路出现异动,对整体外贸的影响虽不至于伤筋动骨,但麻烦肯定少不了。 中欧班列的问题从来都不是“够不够多”,而是“卡不卡脖子”。这条线路不是单一路径,而是密密麻麻的运输网络,可偏偏在关键节点上有绕不开的坎——在波兰境内,90%的中欧班列都得换轨。 中国铁路用的是1435毫米标准轨,而欧洲大多是1520毫米宽轨,这一换不仅耽误时间,还得额外增加装卸、查验的成本。 再加上沿途经过那么多国家,每个国家的铁路公司都有自己的规矩,查验、报关、敲章一套流程走下来,实际运输时间往往要20多天到30天,碰上天气不好或者地缘局势紧张,延误更是常有的事。 虽说2025年重庆中欧班列出口新能源汽车增长超5倍,可这种增长是建立在“能顺利通行”的前提下,一旦某个环节出问题,整条线路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必须找个“备份方案”。 北极东北航道就是这个“备份方案”里的关键一步。这条航线从白令海峡出发,沿着俄罗斯北部海岸直达欧洲,全程约7000海里,比传统苏伊士运河航线少走3000海里。 别小看这3000海里,不仅能省20天航行时间,还能避开马六甲海峡、亚丁湾这些常年有海盗威胁的区域,也不用受制于苏伊士运河偶尔“堵船”的风险。 现在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海冰融化速度加快,每年7到10月的“航运季”越来越稳定,9月下旬更是海冰面积最小的时候,适合集装箱船通行。 俄罗斯也在发力,计划到2035年拥有13艘大型核动力破冰船,到时候就算在非航运季,也能保障航线全年通航,这对中国来说无疑是个利好,等于多了一条不受制于人的“极地捷径”。 福州港这次首航就很能说明问题,航线覆盖了大连、青岛、上海等国内主要港口,直达英国弗利克斯托、荷兰鹿特丹这些欧洲核心枢纽,把中欧经贸的关键节点全串联了起来,让内陆制造业企业也能共享时效红利,这可不是简单的“开通一条航线”,而是把福州港从区域性港口升级成了全球供应链的关键节点。 但光有北极航线还不够,中国的思路是“多条腿走路”,巴基斯坦、伊朗和土耳其启动的三国铁路运输项目,就是另一个重要的替代方案。 这条铁路以中巴铁路为基础,从新疆喀什出发,经红其拉甫口岸进入巴基斯坦,再穿过伊朗抵达德黑兰,未来还能联通瓜达尔港和里海沿岸。 别看现在进展慢,可一旦建成,战略价值太大了——中国从中东进口的石油,不用再绕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这些被美国控制的水道,直接通过铁路就能运到新疆,等于给能源运输开了条“陆上大动脉”。 当然,这条铁路不好建,要穿越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海拔4000米以上的路段不少,还有地震、冰川泥石流这些风险,加上要经过克什米尔争议地区,地缘压力也不小。 可中国早就有经验了,中缅油气管道、中巴经济走廊都是这么一点点啃下来的,2023年中国和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已经签了合作协议,意味着项目很快就要提速。 等建成了,不仅能分流中欧班列的压力,还能把中亚、南亚、西亚的铁路网连起来,形成一个环形运输带,这才是真正的“运输多元化”。 说到底,中国搞北极航线、中巴伊铁路,不是因为中欧班列不行了,而是要构建一个“海陆联动、多点支撑”的运输网络。 中欧班列的优势在于稳定,适合运输高附加值、时效性要求不是特别极端的货物;北极航线胜在速度快、距离短,能抢时间窗口;中巴伊铁路则侧重于能源安全和地缘布局,避开传统航道的风险。 这三者不是互相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不可能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局势复杂的情况下,多一条通道就多一分主动。
9月22日,俄罗斯方面称,中国正式开通全球首条,中国-欧洲北极集装箱快航航线,该
天天纪闻
2025-09-24 14:45:21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