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国庆去广东吃海鲜,俩菜收我661?这哪是吃蛏子,是被按在桌上‘杀猪’啊!”杨先

“国庆去广东吃海鲜,俩菜收我661?这哪是吃蛏子,是被按在桌上‘杀猪’啊!”杨先生把账单拍给妻子时,手都在抖,桌上的蟹壳还沾着没擦干净的酱汁。 10月3号下午,杨先生带着妻子从东莞自驾到惠州海边,想趁着假期尝口新鲜。路过一家挂着“本地海鲜直供”招牌的馆子时,妻子说闻着香味儿不错,俩人就停了车。 进门杨先生先问团购,老板摆摆手说“国庆团购停了,单点一样划算”。他有点犹豫,平时在东莞菜市场买蛏子才12块一斤,怕景区坑人,又追问单点多少钱。 老板正忙着给隔壁桌称虾,头都没抬:“你先点,都是新鲜货,不会贵的。”杨先生看妻子盯着玻璃柜里的螃蟹眼馋,就指着两只中等大小的问价,老板还是那句“先吃,吃完算”。 这时老板突然凑过来:“蛏子今天刚到的,炒一盘?配蒜蓉绝了。”杨先生想着来都来了,就点头应了,还特意补了句“我先把钱付了吧,心里有数”,结果老板笑着推了推他的手:“放心,吃完再说,差不了你钱。” 菜上来的时候,杨先生还跟妻子说“这蛏子看着量挺足,螃蟹也够肥”,俩人边吃边聊,没一会儿就光盘了。喊老板结账时,他掏出手机准备扫200块,结果老板报出“661”的时候,他还以为自己听错了。 “啥?俩菜六百多?”杨先生赶紧要账单,上面写着螃蟹2.4斤,188元一斤,蛏子3斤,68元一斤。他瞬间火了,指着账单跟老板吵:“你早说这价我根本不点!菜市场蛏子才12块,你翻了快6倍!” 老板也不示弱:“我这是景区,新鲜度不一样,而且我早跟你说了是时价。”杨先生气得发抖,拿出手机拍账单,老板见状又软下来:“要不我给你抹个零,收600?”杨先生没同意,直接把这事发到了网上。 帖子一出来,评论区立马炸了。有网友说“我上周在同一家店,三个菜花了1100,当时没好意思吵”,还有人晒出自己在当地菜市场买的蛏子照片,配文“15块一斤,比他这新鲜还便宜”。杨先生看着评论,越想越委屈,干脆联系了当地市场监管部门。 其实这种“先吃后宰”的套路,在海鲜餐饮里早就不是新鲜事。去年三亚有家叫鱼胖子的海鲜店,比这更过分。有游客明明选的是活龙虾,结果上桌的是冷冻死虾,后来被查出半年里靠这招赚了7450多块。 最后那店不仅被没收违法所得,还罚了50万,停业18个月,老板和厨师长因为涉嫌刑事犯罪,直接被抓了。对比下来,杨先生遇到的这家店,一开始只愿意退100块,后来在网友和监管部门的压力下,才退了400,这事才算暂时了结。 可能有人觉得“退了钱就行”,但细想一下,要是杨先生没拍账单、没发网上,这400块能要回来吗?而且这种宰客行为,坑的不只是一个游客,更是整个地方的旅游口碑。 就像桂林,前几年因为宰客问题闹得沸沸扬扬。阳朔的出租车,市区到景区明明20块的路,非要收40;遇龙河竹筏船夫,不给小费就故意放慢速度;连有些免费景点,都有人拦着收“停车费”。 结果呢?2024年桂林旅游公司年报显示,全年亏了2.04亿,自2020年起累计亏损快10亿,游客接待量也降了8.12%。游客都说“桂林山水再美,也不想被坑第二次”,好好的旅游城市,就这么被“宰客”拖垮了。 广东作为旅游大省,海边城市本来靠海鲜吸引游客,要是都学这家店的套路,迟早也会被游客拉黑。而且从法律上来说,商家这种“故意不报价”的行为,本身就违法。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里明明白白写着,消费者有知情权,商家得主动告诉商品价格。就算店里墙上贴了价目表,要是在消费者询问时故意回避,没说清楚单价和重量,那就是侵犯了知情权,消费者完全可以要求退钱,监管部门也能罚商家。 不过话说回来,游客出门在外,也得自己多留个心眼。我总结了几个防宰小技巧,亲测有用。首先不管老板多热情,一定要让他把单价写在纸上,或者录个音,别信“先吃再算”;其次称重的时候,自己盯着秤,最好带个便携小秤,现在网上十几块就能买一个;最后点完菜让老板写个简易账单,拍照存好,真遇到问题了,这些都是证据。 杨先生这事虽然解决了,但评论区里还有很多人说自己遇到类似情况,大多因为怕麻烦,最后不了了之。其实越是这样,商家越嚣张。要是每个人都能站出来维权,留存证据找监管部门,这些“宰客店”早就没生存空间了。 现在杨先生已经删除了爆料帖,他说不想再纠结,但希望其他游客别再踩坑。不过我更关心的是,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会不会真的查这家店,会不会出台措施防止类似事情再发生。毕竟退了400块,只是解决了一个人的问题,要想让游客敢来、愿意来,还得从根上治理。 你们有没有在旅游时被宰过?当时是怎么解决的?要是遇到杨先生这种情况,你们会选择忍气吞声还是坚决维权?评论区聊聊,给其他网友避避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