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吴学成从国防部领回父亲吴石骨灰,那袋湿漉漉的遗骨 一张泛黄的全家福背面,藏着一位顶级《沉默的荣耀》50年6月14日,吴石将军的次女吴学成,向国民党国防部军法局,呈递了申领吴石骨灰的呈文。 50年6月15日军法局批准领回。 吴学成14岁跟随吴石去台湾icon,16岁吴石将军就牺牲了。 吴石牺牲后的那段日子,十六岁的吴学成蹲在台北街边做缝补擦鞋的活计,一针一线挣着稀粥养活母亲和弟弟。将军之女流落街头的画面,与吴石赴台前的理想主义形成心碎对比。 这位前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曾以为能够全身而退。 吴石几乎抱着必死的决心前往台湾。1949年,他本可转赴解放区,却对好友说:“我的决心已下得太晚,为人民做的事太少了。既然还有机会,个人风险算不了什么。” 他带小儿子和小女儿赴台,把大儿子和大女儿留在大陆,一个家被拆成两半。 “吴石案”在台受牵连者超200人。吴石被捕后,妻子王碧奎被关押在保密局监狱,16岁的吴学成和7岁的弟弟吴健成被赶出家门,流落台北街头。 在白色恐怖的台湾,无人敢收留“匪谍”的后代。 幸而一位叫吴荫先的远房亲戚,看见吴家姐弟在街上冻得发抖,二话不说就领回了家。他顶住家人的反对,只说:“老吴打过仗救过人,孩子不能给冻死。” 陈诚——蒋介石跟前的红人,也是吴石的保定军校同学,此时出面担保。王碧奎最终在被关押七个月后获释。这个破碎的家庭住进铁皮屋,下雨时屋内漏水,锅碗瓢盆都得拿出来接水。 吴学成进了纺织厂,手指在缝纫机上磨破流血。 吴石在狱中遭受酷刑,“浑身是伤、腿肿得很大,一只眼睛失明”,却始终没有屈服。国民党当局也承认,“对吴石的侦讯是最困难的事”。 1950年6月10日下午4时30分,吴石在台北马场町刑场从容就义。 临刑前,他留下绝笔诗:“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香港《星岛日报》刊文称“吴石临刑前从容吟诗”,而国民党官方报纸则满是“吴犯”“叛逆”等字眼。 吴石牺牲后,王碧奎独自抚养尚幼的一子一女,直到1980年5月才得以移居美国。1993年,王碧奎在洛杉矶逝世。 1994年,吴石小女吴学成从台湾捧回了父亲的遗骨,吴石幼子吴健成从美国捧回了母亲的遗骨。有关部门把他们合葬于北京福田公墓。 墓碑上刻着:“致力全国解放及统一大业,功垂千秋……”另一面写着:“丹心在兹,与山河同”。 吴石夫妇的墓碑面向东方,等待着那些仍漂泊在外的英魂早日归来。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猜你喜欢
“我就像父亲传递的情报,被用完就扔进废纸篓。”1950年6月,吴石在台北的马
2025-10-13
稗官会论史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