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成都为何持续稳居热点城市前列?

近年来,房地产整体市场承压,各城市、区域间分化明显。其中,成都持续多年稳居热点城市前列。

CRIC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成都新房成交930万平方米,同比上升2%;二手房方面,前三季度成都二手房成交1466万平方米,同比上升24%。

无论是新房还是二手房成交规模,成都都在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一。

同时,据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布的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的存量住宅用地数据显示,当前成都全市存量住宅用地总面积为2307公顷,环比上一季度下降253公顷,同比去年同期也减少了126公顷。该数据从2022年一季度的3202公顷起步,经历多个季度的波动,目前已累计下降约28%,处于近年来的最低水平。

一方面是庞大的人口规模造就了成都房地产市场规模优势,另外一方面则是房价水平及近年来长期偏紧的供地规模,使得成都房地产市场供需情况相对较好,即便市场下行也具韧性。

2025年至今,整体楼市依然处于“止跌回稳”的过程中,三季度成交高位回落、筑底企稳,9月恰逢传统营销旺季,因供应放量,新房成交迎来阶段性复苏行情:9月30个监测城市成交规模为926万平方米,环比增长19%,同比下降5%,前三季度累计成交同比微降3%。

从各城市成交规模来看,成都以前三季度930万平方米排30个重点城市第一,且与其他城市拉开明显差距。同环比来看,成都前三季度累计同比上升2%,9月单月成交84万平方米,环比上升9%,同比上升7%。

成都作为热点城市,不仅是2025年,一直以来都稳居热点城市前列。从2018年至2025年前9月成都新房成交面积及在30个重点城市中的排名来看,2020年至今成交面积一直排30城中第一。

2018年及2019年两年仅次于重庆,且与重庆成交规模接近。2022年起,随着整体市场缩量,成都不仅成交面积排30城中第一,与第二名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不仅是新房市场,从二手房市场来看,2025年前三季度,成都二手房成交1466万平方米,累计同比上升24%,同样在30城中排名第一,上海排名第二,前三季度成交面积1444万平方米,累计同比上升19%。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至今,在整体市场承压的背景下,成都二手房成交面积已连续3年上升。且成交占比已从2021年16.13%的低位一直上升到2025年前9月的64.51%。

在多数城市新房和二手房“缩量”行情下,成都新房“量缩价稳”且成交面积稳居热点城市前列,二手房连续多年规模上涨,体现出成都一二手整体仍有一定的市场支撑。

2025年10月10日,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布了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的存量住宅用地数据。

数据显示,当前成都市存量住宅用地总面积为2307公顷,环比上一季度下降253公顷,同比去年同期也减少了126公顷。

从历年走势来看,成都存量住宅用地规模已进入下行通道。该数据从2022年一季度的3202公顷起步,经历多个季度的波动,目前已累计下降约28%,处于近年来的最低水平。

与此同时,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数据显示,全市未动工土地面积已从2022年一季度的1311公顷,大幅下降至2025年三季度的653公顷,降幅超过50%,部分沉睡土地正被逐步激活。

供应端的控制与开发端的推进,共同推动了存量土地规模的下降。

克而瑞四川区域表示:“成都近年来市场一直稳居热点城市前列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首先是人口基数大,净流入高,其次是成都整体房价水平不高,还有成都一二手房置换链条流动性强,最后是政策支撑以及目前市场上产品力确实优秀。”

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4年年末常住人口2147.4万,比上年末增加7.1万人。城镇常住人口1735.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0.8%。从趋势来看,2019年成都常住人口较2018年出现了明显提升,迈入2000万人大关,随后逐年保持增长。目前成都为中国第4人口大市。

作为成渝经济圈的核心城市,成都202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511.3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9669元,增长5.1%。同时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5万家,全社会研发投入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23位

从房价来看,成都2025年前三季度商品住宅成交均价约18912元/平方米,套均总价245.9万元/套,这一房价水平与一线城市及杭州、苏州、厦门等城市相比有明显的优势。

成都虹吸着整个西部的购买力,庞大的人口规模造就了房地产市场规模优势。

从成都整体市场来看,呈现出显著的“量缩价稳”特征,其中新房市场“缩量提质”,二手房市场规模上升且成交折扣率收窄至95.11%。

在人口持续流入与城镇化推进的支撑下,得益于供地持续偏紧,成都房地产市场供需紧平衡。受此影响,即便在市场下行周期,成交仍具韧性。

“消化存量房产、优化增量住房”是当下主要政策导向之一,良好的供求关系有利于市场形成新的平衡,当前成都库存消化周期不足1年。对于其他整体库存形势较为严峻的城市而言,仍需处理好供需关系,对于像成都这样库存处于低位的城市而言,也需考量到结构性压力,处理好部分区域的去化问题,只有这样,整体市场才能稳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