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4年7月,两江总督傅拉塔在任上病逝,吏部保举了12人名单,请康熙挑选新的继任者。康熙看了名单大发雷霆,像布彦图这样声名败坏、贪婪无比的人也能当两江总督,你们是糊弄我还是想让他更贪? 咱们先说个猛人,徐乾学。 江苏昆山人,他家不得了,号称“昆山三徐”。 徐乾学本人,那是康熙朝的学术领袖,《大清一统志》的总编纂,康熙二十一年还被任命为《明史》总裁官。他家的藏书楼“传是楼”,号称“当今第一”,比天一阁还牛。 康熙对他一度非常倚重,让他当《大清会典》副总裁,在南书房行走,一路干到刑部尚书。 但是,才华和人品,有时候真不是一回事。 徐乾学在南书房当权的时候,民间的顺口溜是怎么唱的?“九天供赋归东海,万国金珠献澹人。”“东海”就是徐乾学的号。意思就是,全天下的钱都流进他徐乾学的口袋了。 康熙二十七年,湖广巡抚张汧贪污案爆发,张汧被抓后直接供出,自己给徐乾学送过重礼。这案子还牵扯出一大堆高官,但康熙给“庇护”下来了,不了了之。 为啥?康熙舍不得他那点学问,还指望他修书呢。 可徐乾学不光贪,他还特能“搞政治”。他先是巴结权臣明珠,后来又跟索额图、熊赐履勾结,反手就利用自己的门生郭琇,把明珠给弹劾罢相了。 结果呢?康熙三十年,傅拉塔直接出手,弹劾徐乾学和他弟弟徐元文“招摇纳贿,争利害民”十五款。 这回康熙也保不住了。他弟弟徐元文,估计是没见过这阵仗,当场“惊悸呕血而死”。徐乾学自己也被革职。 讽刺的是,1694年徐乾学病死了,康熙还惦记着他没编完的《一统志》,下诏恢复了他之前的官职。 如果说徐乾学是“才高品劣”的代表,那另一位探花出身的高官,董讷,则完美诠释了康熙朝官员的另一种“拧巴”状态:在派系斗争中彻底迷失自我。 董讷的人生前半场,简直是教科书般的晋升之路。编修、侍讲、侍读学士……康熙二十六年,董讷被任命为江南、江西总督。 跟傅拉塔、徐乾学一样,他也是在清朝最富庶的地方当一把手。 可就在他上任的第二年,就掉进了一个巨坑里——治河。 当时,康熙朝为了治黄河、保漕运,吵成了一锅粥。主要分两派: 河督靳辅:主张在上游加固高家堰大堤,堵住口子,让水“归下河”。 巡抚于成龙:坚决反对,说你这大堤一修,水没处泄,淮扬七个州县全得淹,必须开海口泄洪。 两边在康熙面前吵得不可开交,互相指责对方“糜费钱粮”、“坑害百姓”。 康熙怎么办?他派董讷和漕督慕天颜等人去“会堪”,就是去现场调查给个准话。 结果董讷的表现,让康熙失望透顶。 康熙二十七年四月十二日,九卿开会讨论,结论是:于成龙说得对,该开海口,停建大堤。 康熙当场发飙,把董讷、慕天颜等人一顿痛骂。骂他们什么?“事前并未题参,于他人参奏之后始行具陈,且今日之言如此,明日又复如彼,全无定见。” 董讷这锅背得也不算冤。他夹在靳辅和于成龙两个“神仙”中间,谁也得罪不起,只能和稀泥。 结果,董讷直接被降五级,从总督撸回翰林院当个小官。 这还没完,神奇的来了。 第二年,康熙南巡,路过董讷老家山东平原。结果康熙发现,当地百姓居然自发给董讷建了个“生祠”,跪在路边,请求皇上让他复官。 康熙回来后,笑着对董讷说:“汝官江南惠及民,民为汝建小庙。” 这事儿把康熙给整不会了。一个被他因为“毫无定见”而罢免的总督,在民间声望居然这么高? 于是,康熙又把董讷给启用了,任命他为漕运总督。 到了康熙三十三年,治河的烂摊子又爆了。于成龙因为“妄行陈奏,前后互异”被革职留任。 而董讷呢?因为之前“附和于成龙”,被人翻了旧账,再次被革职。 聊回开头康熙那声怒吼。 他为什么对布彦图的提名那么愤怒?因为在康熙的“理想国”里,他需要的是又清廉、又能干、又忠诚的“圣贤之臣”。 但现实呢? 现实是像徐乾学这样,极度能干,也极度贪婪。康熙一边用他修书,一边防着他结党,一边忍受着他的巨贪。 现实是像董讷这样,人品不坏,但在大是大非和复杂的技术问题上,却毫无定见, 成了派系斗争的牺牲品。康熙用他也不是,不用他也不是,最后还是“眷念旧劳”。 康熙三十年,董讷的原配夫人在淮阴去世,灵柩回老家,“邑中迎哭者数千人,若失所恃”。这说明他确实是个好人。 1694年,康熙面对那份推荐名单时,他看到的不是一个个名字,而是满朝的徐乾学和董讷。 他骂吏部,其实是在骂自己面临的窘境:朝堂之上,清廉的往往无能,能干的又往往巨贪,既能干又清廉的,又会被排挤。 康熙爷那一声怒吼,吼的是布彦图,骂的是吏部,但背后透出的,是一个帝王深深的无奈。 他的“盛世”,就是建立在这么一群有才无德、有德无才、或者在派系斗争中随波逐流的官僚基础上的。他不是“圣君”,他更像一个高明的“HR总监”,手里拿着一堆有缺陷的简历,却必须从中挑人去管理一个庞大的帝国。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