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台喊话背后:比“形式统一”更重的,是两岸人心的靠近 对台湾同胞公开喊话!新华社署名“钟台文”的文章,明确提出:“只要不分裂国家,只要认同两岸都是中国人、一家人,双方完全可以坐下来对话沟通,化解矛盾,累积互信”。 与近期声浪高涨的“武统”舆论相比,更温和。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文章强调“我们追求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和平统一后,台湾地区现行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将得到充分尊重,实行“爱国者治台”、高度自治。 之前在国外3年,我们遇见过不少台湾同胞,倍感亲切,毕竟同宗同文,大家相处愉快,经常相约一起去旅游。 谈到统一问题,我们心平气和坐下来,大多数台湾年轻人的想法与我们确有差异,他们也不喜欢“台独”,不少人到过大陆,也看到大陆发展欣欣向荣,知道台湾面临瓶颈,可是内心就是希望保持现状。 最终就是各执己见,我虽然不认同你的观点,但我捍卫你说话的权力。 “心灵契合”这四个字,戳中了两岸关系最核心的柔软处。不是靠强硬的口号压服,也不是用冰冷的条款约束,而是像家人久别重逢那样,先坐下来把话说开,把心里的疙瘩解开。就像在国外和台湾朋友一起逛博物馆,看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大家都会指着上面的铭文说“这是咱们老祖宗的字”;吃到台式卤肉饭和四川回锅肉,会笑着说“都是家里的味道”——这种刻在骨子里的同宗同文,本就是“心灵契合”最扎实的底子。 台湾年轻人想“保持现状”,其实不难理解。他们成长的年代里,民进党当局一直在课本里删改两岸历史,在媒体上渲染“对立”,让“现状”成了他们眼里最熟悉的选择。可不少人来大陆上学、工作后,想法悄悄变了:在上海实习的台湾女生,会惊讶于地铁扫码就能通行的便利;在深圳创业的台湾小伙,会感慨大陆产业链的完整高效。这些真实的体验,比任何说教都管用,也让他们慢慢明白:“现状”不是永恒的,两岸共同发展,才能让日子过得更好。 “只要不分裂,就能坐下来谈”,这话给足了诚意和空间。不是要台湾同胞立刻接受某种模式,而是先守住“两岸同属一中”的底线,剩下的都可以慢慢聊。就像家里兄弟姐妹有不同想法,只要不吵着分家,总能找到彼此都舒服的相处方式。之前大陆开放台湾同胞居住证,让台胞在大陆能买房、看病、上学和本地人一样方便;扩大台湾水果进口,帮果农解决销路——这些实实在在的好处,都是在为“心灵契合”搭台阶。 反观民进党当局,却一直在拆这个台阶。他们一边喊着“维持现状”,一边偷偷搞“去中国化”,连《台湾光复纪念歌》都从课本里删掉;一边说“要对话”,一边又勾连美国买武器,把台湾往冲突的火坑里推。台湾年轻人心里其实门清,去年台媒民调显示,62%的台湾青年反对“台独”,58%希望加强两岸交流——他们不想被民进党绑在“分裂”的战车上,更想抓住大陆发展的机遇,过安稳日子。 “爱国者治台”和“高度自治”,更是给台湾同胞吃了颗定心丸。不是要改变台湾的社会制度,也不是要打乱大家的生活节奏,而是让真正为台湾好、为两岸好的人来治理台湾,让台湾在统一后依然能保持自己的特色。就像香港、澳门那样,回归后依然保持着繁荣稳定,市民的生活习惯没改变,发展机会反而更多了——这就是“形式统一”之外,“心灵契合”带来的长远好处。 其实两岸同胞之间,哪有那么多解不开的矛盾?不过是被别有用心的人隔了层纱。只要多坐下来聊聊,多走出去看看,就会发现大家想要的都一样:安稳的日子,更好的未来,还有那份永远割不断的血脉亲情。毕竟,我们都是中国人,都是一家人,一家人的事,总有商量着解决的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