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微风]1986年10月22日,叶剑英去世,他的多位遗孀将受邀参加追悼会,排序成

[微风]1986年10月22日,叶剑英去世,他的多位遗孀将受邀参加追悼会,排序成为了最大难题,谁料聂帅一句话巧妙化解。   叶剑英元帅的一生,是为革命事业奋斗的一生,他从广东梅县的普通客家家庭走出,进入云南讲武堂后追随孙中山,参与创建黄埔军校,历经北伐、多次起义,长征中坚定支持毛泽东同志,功勋贯穿整个中国现代史。   而战争与革命的特殊年代,也让他的个人情感生活较为复杂,一生经历了六段感情关系,大多因战乱、分离等不可抗力中断,逝世时仍在世的前配偶有冯华、曾宪植、吴博、李刚等四到五位。   座次在传统礼仪中意味着身份与关系,这几位夫人的排序让治丧委员会左右为难,按结合先后顺序排,对陪伴时间长的夫人不公平;   按陪伴时长排,战争年代聚少离多,根本无法准确核算;按生育子女数量排,又会牵扯出子女代表权的新问题。   更现实的是,这些老人年事已高,大多有高血压、视力差、行动不便等问题,千里迢迢来北京已是负担,而当时北京一些小报和坊间已经开始捕风捉影,给筹备工作增添了不少舆论压力。   有人提议让长子叶选平作为家属代表出席,省去排序麻烦,但又担心元帅追悼会没有一位遗孀露面,会引发外界无端揣测。   也有人考虑选一位地位最高或关系最深的夫人出席,可这必然会引起其他几位的不满,反而激化矛盾。   眼看追悼会日期临近,问题却迟迟没有解决方案,治丧委员会想到了叶帅的老战友——聂荣臻元帅,两人从黄埔军校时期便相识,多年并肩作战,聂帅无疑是最适合拿主意的人。   聂帅听完情况汇报后,几乎没有犹豫便给出了建议,他提出,叶剑英是国家领导人,他的追悼会属于国事,而国事应当“公而忘私”。   因此,最佳方案是不邀请任何一位前配偶出席,仅让子女作为家属代表参加,这个建议跳出了“家事排序”的局限,直接让“谁坐第一排”的问题本身不复存在,治丧委员会当即采纳了这一办法。   当决定传达给各位老人时,她们的反应十分一致且平静,冯华只是默默点头表示理解;出身书香门第的曾宪植,特意给孩子们写信叮嘱要顾全大局;   五十年代与叶帅结合的李刚,也嘱咐儿子一定要代自己献上花圈,她们用质朴的行动表达了对昔日伴侣的尊重,更体现了对国家大局的深刻理解。   10月29日,人民大会堂内追悼会庄严肃穆,哀乐低回,家属席上只有叶剑英元帅的子女们,由长子叶选平代表发言,赵紫阳同志致悼词,大屏幕上播放着元帅波澜壮阔的一生,整场仪式没有任何关于家庭席位的杂音,体面而圆满地完成。   信息来源:海外网——揭秘叶剑英9位女伴:最后一位比他小近60岁。

评论列表

用户14xxx61
用户14xxx61 4
2025-11-03 11:28
英明[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