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50年代,周总理的亲弟弟周恩寿一家人的合照,周恩寿的妻子王士琴一共生了四个孩子,三个男孩和一个女儿。站在夫妻中间的是大女儿周秉德,周总理和邓颖超最喜欢这个侄女,她乖巧懂事,解放后,她一直生活在周总理身边。 周总理和邓颖超最宠这个侄女,她懂事儿又乖巧,解放后就一直跟在他们身边过日子。 周恩寿这家子,早年间日子过得挺苦。 奶奶走得早,那时候周恩来九岁,周恩溥八岁,周恩寿才三岁。 爷爷在外头挣钱,只够自己嚼谷,仨兄弟就搁淮安八叔家寄人篱下。八叔腿脚不好,八婶不识字,家里还有个堂弟,比周恩来还小点儿,整个家底子全靠九岁的周恩来咬牙撑着。 四爷爷在东北混,没孩子,常寄点儿钱粮帮衬。 十二岁那年,四爷爷把周恩来接到东北念小学,后来又去天津上南开,之后漂洋过海到日本留学,回国赶上五四运动,再去法国勤工俭学,在巴黎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铁了心干革命。 周恩寿在淮安熬到十四岁,饿肚子冻身子,实在扛不住,就跟二哥周恩溥一道去天津投奔四爷爷,也考上南开。 周恩来搞觉悟社时,周恩寿帮着跑腿传信。 五四运动后,周恩来二十二岁去了法国,跟邓颖超鸿雁传书,托她多照看俩弟弟。 邓颖超头回见周恩寿,大大方方自我介绍,那年冬天冷得刺骨,她从包里掏出一双黑毛线棉鞋,笑着递过去,说这是特地给他做的。 帮他脱下那双破鞋,塞上新鞋,前头还塞了棉花,留着长个儿明年还能穿。 周恩寿三岁没了妈,从小穿粗布鞋,从没这么暖和过,忍不住叫了声姐,那叫一个贴心。 1924年,周恩来从欧洲回广州,第二年邓颖超也南下,两人结了婚。 周恩寿陪邓颖超妈去广州,好几年没见的兄弟总算团圆。周恩来那时是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寿投考第四期,当了学员。 1939年,邓颖超陪周恩来去苏联治胳膊伤,那张照片拍下来,俩人互相靠着,情深意重。 新中国成立前,周恩寿一家在天津落脚。 他开个小货栈,明面上买卖,暗地里给解放区送药和钱,受地下党员周士昌单线联系,算共产党的外围。王士琴在家操持家务,四个孩子:周秉德、大弟秉钧、大妹秉宜、四弟秉华。 1946年二三月,周恩来去北平开三人小组会,电报叫周恩寿过去。 见面后没多久,周恩寿就被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部抓了,罪名是共产党大官的弟弟。 关了半年,放出来后他更忙,常常深更半夜才回家。 1949年上半年,周恩寿跟周恩来聊天,说起周秉德小学快毕业,周恩来就说,把她接到北平念中学吧。他知道周恩寿住集体宿舍,带孩子不方便。周秉德头回进中南海,心里有点儿小失望,她本想住天津那白墙红瓦的三层小楼,院里花开草绿。 卫士长成元功看她不对劲,以为想家了,就拉着她聊:中南海是清朝皇帝的御花园,中海南海在这儿,桥那边是北海公园。 住的丰泽园,东边北院是毛主席,南院是他们家。 周恩来开会回来,拉着她看,说长得像爸又像妈。 周秉德按天津叫法喊大爷好,周恩来笑着改成伯伯。他忙工作,生活让叔叔们管。 师大女附中九月一号开学,已报名,过几天考,过了就上。 毛主席住前头,别去打扰。 周恩来夫妇没孩子,一辈子把感情全撒在烈士子女身上。 周秉德来了,他们当亲闺女疼。她很快就习惯了,觉得北京也有个热乎乎的家。 1956年十月,周恩来跟周秉华、周秉和、周秉建、周秉宜、周秉德在中南海西花厅拍了张照片,大家乐呵呵的。周秉德看周恩来脸跟爸像,眉毛浓黑,眼睛亮堂,脸膛红润,看起来还年轻些。 1973年一个傍晚,周秉德陪周恩来在西花厅院里溜达,他叫秘书纪东,没动静,她就帮着喊。周恩来不乐意,瞪她一眼,说怎么叫小纪,得叫叔叔,尽管她比纪东大几岁。 周恩来总把工作人员当长辈,让侄子侄女叫叔叔阿姨。 1984年九月,周秉德跟七妈在西花厅合影,回忆那些日子。周秉德的书《我的伯父伯母周恩来邓颖超》,2018年二月金城出版社出,写得细腻,感情真挚,讲跟伯父伯母的点点滴滴,让人读着鼻子发酸,合上书还忘不了。 书里头露了不少以前没听说的事儿,还配了好几百张老照片,有些是头回见天日。 周恩寿一家那张五十年代的合照,周秉德站爸妈中间,乖乖的样子。周总理夫妇宠她,解放后她就在身边。周恩寿的地下工作像暗河,表面平静,里头涌动。1946年抓捕那事儿,半年牢狱,出来更卖力。周恩来从淮安起步,东北天津日本法国广州,一路五四运动黄埔军校,革命火种点燃。周恩寿跟着大哥脚印,黄埔第四期,暗地里出力。 邓颖超给周恩寿做棉鞋那事儿,温暖传下来。周恩来夫妇的情如老酒,越陈越香。周秉德从中长大,懂了尊重和规矩。中南海日子虽不花哨,却满是亲情。周恩寿家四个孩子,三男一女,周秉德最得宠。 《语之可》是《作家文摘》下的杂志书,轻历史味儿,张亚丽主编,语可书坊出。第三辑新出,文史散文,学者深邃,文人灵动。第一二合辑原价二百十九,优惠二百;一二三合辑三百三十六,优惠三百。 周秉德回忆像老故事,说着说着就暖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