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袁世凯57岁便壮年早逝,除了国事操劳,姨太太过多也是原因之一,顺其自然本来也可以

袁世凯57岁便壮年早逝,除了国事操劳,姨太太过多也是原因之一,顺其自然本来也可以活到八十多岁。   在中国近代史上,袁世凯常被贴上“窃国大盗”“复辟逆流”的标签,却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位一度权倾天下的风云人物,竟在57岁便骤然离世。   更令人意外的是,除却国事操劳、心力交瘁之外,他身后那整整十房的姨太太,竟也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历史有时就是这样讽刺:一个试图掌控一切的人,最终却连自己的生命都无法掌控。   袁世凯出身河南项城,自幼习武,早年投奔淮军,之后成为北洋新军的实际掌控者。他一步步攀上权力巅峰,直至1915年宣布称帝,改元“洪宪”。   然而从称帝到宣布取消帝制,仅短短83天。众叛亲离、舆论哗然、护国运动兴起……一连串打击接踵而至。史载他最终因尿毒症不治身亡,但仔细梳理史料便会发现,他的早逝绝非偶然。   表面上看,袁世凯是因“忧国”“事繁”“愤懑”而病。据《袁氏家簿》记载,他晚年常头晕、浮肿、小便困难,西医诊断为肾衰竭。但若只归因于“国事操劳”,却未免过于简单。   实际上,袁世凯的私人生活极其紊乱。他共有一妻九妾,子女三十余人,晚年仍不断纳妾,甚至还有朝鲜籍、苏州籍、扬州籍等不同来源的姨太太。   这并非香艳秘闻,而是一场权力与欲望交织的悲剧。袁世凯虽推崇西方军事和管理方式,骨子里却仍是传统士大夫思维,视“多子多福”“妻妾成群”为身份象征。   尤其在他图谋称帝前后,更以广纳妾室、延绵子嗣的方式,试图构建一个“袁氏王朝”的家族神话。殊不知,这反而加速了他身体的崩溃。   据袁世凯女儿袁静雪在《我的父亲袁世凯》中回忆:“父亲晚年常于深夜召集姨太太轮流伺候,作息极不规律。加之他喜食药膳补汤,长期服用鹿茸、人参等温热之品,进一步加重肾脏负担。”   当时的侍从医官回忆,袁自50岁后身体已明显走下坡,却依然维持高强度工作节奏和频繁的夜生活,每日睡眠不足四小时,且饮食无度,尤爱河南传统重油厚味的菜肴,如红烧肘子、烩三袋等,这些无疑都加剧了他的代谢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袁世凯的医疗团队其实早已提示风险。法国医师贝希叶多次建议其静养、节制饮食并减少房事,但袁始终未予采纳。甚至在病重前夕,他仍坚持每日召见不同姨太太侍寝,传统补药与西医处方同时并行,导致药物相互作用复杂化。   1916年5月6日,袁病情急剧恶化,尿毒症引发全身性水肿和代谢性酸中毒,于6月6日不治身亡——从昏迷到去世仅一个月,医疗记录显示其临终前一周日排尿量不足200毫升,体内毒素无法排出,西医当时尚无透析技术,只能眼睁睁看他走向衰竭。   从更广的视角看,袁世凯的身体,实则是晚清民初过渡时代的一具“标本”。他一生周旋于旧体制与新思潮之间,既想做封建式的帝王,又不得不面对共和浪潮的冲击。   这种撕裂感不仅体现在他的政治选择中,也深刻影响了他的生活方式。他试图以传统男性的方式——通过掌控女性、繁衍后代——来确认自身权威,结果反而被这种生活方式反噬。   他本可如许多同辈人一样活至七八十岁——他的家族素有长寿基因,其叔祖袁甲三活至七十,父亲袁保中亦年近六十才离世。若非称帝失败、众叛亲离,加之私生活毫无节制,他或许真能“顺其自然,活到八十多岁”。 文|百分百真茶萃取 编辑|南风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