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庭都在“家务分配”上玩“心理战”。 经常做家务的人,心里早已把这当成责任,不愿找借口,总是在角落默默干活。 而那些少做点的,反而更喜欢“显眼操作”,比如求助或让别人“看见”他们的贡献。 这其实是一场“责任感”和“面子”的博弈。 研究发现,长时间承担家务的人,会内化责任感,觉得自己就是家庭的“主心骨”。 而不常做的人,习惯用“找帮手”来秀存在感,毕竟在他们眼中,家务可能只是“额外任务”,可处理方式不同。 这两种行为,都是家庭关系微妙平衡下的产物。 其实,问题不在家务的多与少,而在于沟通和认知。 建立清晰透明的分工表、偶尔来个“无请求日”,让每个人都感受到公平,都能主动留意对方需求,效果会好得多。 疫情后,家务负担上涨,分配不公问题反而更明显。 找准节奏,才能让家变得更温馨、更协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