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不清了!海南一女子生下女儿,回家养了3个月,突然发现出院记录上,写着“分娩一活男婴”,再加上那天有2人生孩子,她怀疑是不是抱错孩子了,到医院询问医生说是打错了,改一下就好了,见女子不信,医院解释:"生产后医护人员会第一时间告知婴儿性别,没有抱错的可能性,文书上性别错误是有可能的。" 咱先把这事儿的来龙去脉捋得明明白白,海南这位宝妈,孩子刚满三个月,正兴冲冲准备给娃办医保,翻出医院给的出院记录时,整个人直接僵在原地。 她揉了揉眼睛,又凑近看了三遍,没错,就是“分娩一活男婴”五个字,可怀里明明是粉雕玉琢的小闺女,连出生证明上都盖着红章写着“女”,这俩凭证对着干,换谁不懵? 更让她头皮发麻的是,生孩子那天的场景突然涌上心头,同一个产房里,还有一位产妇,当时护士推着婴儿车出来,特意跟对方家属喊:“恭喜恭喜,是个7斤2两的大胖小子!” 一男一女同时降生,自己的出院记录却写反了性别,这巧合也太邪门了,她越想越怕,手里的出院记录都攥出了褶子:万一真抱错了,这三个月的亲妈白当了? 她当天就揣着记录跑回医院,接待的医生听她说完,一脸无所谓地摆了摆手,说就是文书录入时手滑打错了,找科室改个字就行,没多大事儿。 她急得声音都发颤,追问“有没有一丝抱错的可能”,结果医院的回应更绝:“我们产房有严格流程,不可能出错!你要是实在钻牛角尖,就自己去做亲子鉴定,费用自己出,真有问题我们再担责。” 这话直接让她从头凉到脚,合着孩子的身份大事,在医院眼里就是“钻牛角尖”?一句轻飘飘的“手滑”,就要让家长花几千块钱,还要承受“怀疑亲骨肉”的精神折磨? 直到媒体找上门,医院这才松了口,11月10日下午三点多,才慢悠悠成立专项小组,说要调当天的手写病历、护理交接班记录,还要查产房和婴儿室的监控,联系另一位产妇核实情况,承诺三天内给答复。 这位宝妈也没等,转头就预约了亲子鉴定,可等待结果的日子,简直比三年还难熬,抱着孩子时,总忍不住盯着孩子的眉眼发呆,越看越不确定。 作为常年关注民生热点的社会评论家,说句实在的,这事儿根本不是“笔误”那么简单。 医疗文书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病历书写基本规范》里明确要求,记录要“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性别这种核心信息,录入后还要经过护士、医生双重核对,怎么就能随便写错? 按行业规矩,新生儿出生后10分钟内,就得给母婴戴上信息完全一致的腕带,上面有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床位号,还要扫码校验,出院时再核对一遍,这家医院到底有没有落实? 要是真落实了,拿出腕带登记记录、当时的核对签字单,不就能直接打消家长疑虑?何必让人家自费做鉴定,平白受这份罪? 网友们的愤怒真不是没道理,有人说自家娃出生时,护士把母婴腕带绑得死死的,还让夫妻双方签字确认,连孩子的脚印都跟病历粘在一起,这才是对生命的敬畏。 可这家医院倒好,出了错先甩锅,态度比谁都硬,仿佛家长的担忧是无理取闹,这哪里是“医者仁心”,分明是责任心缺失。 其实啊,家长要的从来不是“改个字”,而是一份实打实的安心,是医院正视错误的态度,是能证明“孩子没抱错”的硬证据。 医疗行业容不得半点马虎,一个小小的笔误背后,暴露的是管理上的漏洞,是对患者权益的漠视,这次是性别写错,下次要是用药剂量、手术部位出错,那后果不堪设想。 医患信任本来就需要慢慢积累,可医院这样的操作,无疑是在消耗这份信任。 不管最后亲子鉴定结果如何,医院都得给个明明白白的说法,不光要改记录,更要整改流程,给所有家长一个交代。 大家对此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