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开国将军里藏着一位“异类”——别人功成名就后享尊荣,他却在人生巅峰急流勇退;别人

开国将军里藏着一位“异类”——别人功成名就后享尊荣,他却在人生巅峰急流勇退;别人拿着将军俸禄安度晚年,他却带着全家扎根田埂当农民。他就是甘祖昌,中国唯一一位主动辞掉所有官职、回乡务农的开国少将。

​​15岁的少年,本该在田间摸爬滚打,甘祖昌却毅然扛起了枪。1928年,他瞒着家人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从此踏上了长达29年的革命征程。从湘赣苏区的兵工厂技术员,到八路军359旅的军需科长,再到西北野战军的后勤部长,枪林弹雨中他扛过弹药、筹过粮草,雪山草地里他忍饥挨饿、守护战友。战争年代的甘祖昌,身上带着大大小小17处伤疤,每一道都刻着对国家的忠诚——长征路上,他冒着敌机轰炸抢运物资;抗日战争中,他带领兵工厂赶制武器;解放战争时,他保障大军后勤补给,硬生生凭着“能吃苦、会干事”的劲头,从普通士兵成长为解放军的后勤骨干。

​​1955年,新中国首次授衔,50岁的甘祖昌被授予少将军衔,戴上了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此时的他已是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身居要职、受人敬仰,可谁也没想到,两年后的1957年,甘祖昌竟递交了一份震动全军的申请:“我身体不好,不能再为部队做更多贡献,请求批准我回乡务农,为家乡建设出份力。”

​​消息传开,战友劝、领导留,可甘祖昌铁了心。他说:“我本来就是农民出身,革命不是为了当官享福,现在国家和平了,家乡还穷,我得回去帮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就这样,52岁的开国少将,脱下军装、换上粗布衣裳,带着妻子龚全珍和儿女,坐了几天几夜的火车、汽车,最后步行回到了江西莲花县沿背村——那个他阔别20多年的穷家乡。

​​回乡第一天,甘祖昌就扛着锄头走进了自家的荒田。曾经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如今弯腰弓背学种地,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也不叫苦。可他心里装的不只是自家的几亩地,更是全村人的生计。当时的沿背村,田是望天田,路是泥泞路,喝水靠肩挑,照明靠油灯。甘祖昌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当即决定:把自己的工资拿出来,帮家乡办大事。

​​此后二十多年,甘祖昌的工资成了村里的“建设基金”——他把70%的工资都捐了出去,自己和家人却过着节俭的日子:衣服打满补丁,饭菜粗茶淡饭,孩子们穿的是缝补过的旧衣裳,家里连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

​​他带着村民修水库,白天和大家一起挖土方、抬石头,晚上住在工地窝棚里;他牵头建水电站,不懂技术就自学图纸,亲自跑南昌、长沙采购设备,终于让村里亮起了第一盏电灯;他筹资修公路、架桥梁,打通了村里与外界的联系,让山里的特产能运出去;他还办起了农科所,引进优良稻种和果树苗,教村民科学种田,让荒坡变成了丰产田。

​​二十多年里,在甘祖昌的带领下,沿背村变了模样:3座水库蓄满了清水,25公里长的渠道绕山而过,4座水电站点亮万家灯火,3条公路四通八达,12座桥梁横跨溪流。曾经的穷山村,变成了旱涝保收、交通便利的富裕村,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而甘祖昌自己,却从青丝熬到了白发,手上的老茧越积越厚,身体也因为常年劳累愈发虚弱。

​​有人问他:“你放着将军不当,回来遭这份罪,图啥?”甘祖昌笑着回答:“我图的是乡亲们能吃饱饭、穿暖衣,图的是家乡能变好。我是党员,是人民的勤务员,不管当将军还是当农民,都是为人民服务。”

​​1986年,81岁的甘祖昌在老家病逝。临终前,他还嘱咐家人:“我的工资还有结余,全部捐给村里修水渠,继续帮乡亲们搞生产。”

​​从15岁参军报国,到50岁授衔少将,再到52岁辞官务农,甘祖昌的一生,活得纯粹又坚定。他放弃了高官厚禄,却赢得了乡亲们最真挚的爱戴;他没给家人留下万贯家财,却留下了“淡泊名利、艰苦奋斗”的宝贵精神。

​​如今,沿背村的水库还在蓄水,渠道还在流水,水电站还在发电,村民们提起甘祖昌,依然会竖起大拇指:“那是我们的将军农民,是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好人!”

​​甘祖昌用一生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誓言,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荣耀,不是官职有多高、财富有多少,而是为国家、为人民做了多少实事。这样的开国将军,值得我们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