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战役中,痛失南京的老蒋绝望地对汤恩伯说:“打仗我不如毛泽东,写诗也不如他,但有一样,他不如我…… 1949年的春天,历史的车轮像是突然被踩了油门,滚滚向前,决定一个时代结局的有时候不只在战场正面,更藏在人心深处,一个人的承认和对手那超出寻常的远见 老蒋口中的“一样”,便是他自认为对“正统”的执念,可这份执念终究没能抵过民心向背的历史规律。1887年出生于浙江奉化的蒋介石,早年留学日本军校,归国后依附北洋势力崭露头角,后凭借黄埔军校校长的身份积累军事资本,在军阀混战中逐步掌控国民党最高权力。他始终以“三民主义继承者”自居,将自己包装成“国家正统”的代表,却在掌权后背离革命初心,走上独裁统治的道路。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彻底破坏了第一次国共合作,这一行为不仅撕裂了革命统一战线,更让无数进步人士对其彻底失望。此后多年,他始终将“剿共”作为核心政策,即便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也一度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方针,直到西安事变后才被迫联共抗日。抗战胜利后,他不顾全国人民渴望和平的迫切愿望,悍然发动内战,妄图凭借美式装备武装的精锐部队,消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老蒋的军事策略始终围绕“正统”的面子展开,他迷信兵力优势和城市攻防,却忽视了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的根本。渡江战役前,国民党号称拥有长江天险和百万大军,汤恩伯更是制定了层层设防的“长江防务计划”,可此时的国民党政权早已腐朽不堪。官员贪污腐败成风,军队士兵厌战情绪蔓延,许多部队甚至在战场上不战而降——因为他们深知,自己守护的不是国家利益,而是少数人的独裁统治。 反观毛泽东同志,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宗旨。从土地革命时期让农民获得土地,到抗日战争时期团结各阶层力量抗日,再到解放战争时期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每一步都精准契合了人民的需求。渡江战役中,百万雄师过大江,身后是千千万万百姓的支援,渔民们主动献出渔船,农民们自发筹集粮草,青壮年踊跃参军,形成了“军民同心破长江”的壮阔局面。 老蒋的“不如”,本质上是执政理念的失败。他始终站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立场,维护少数人的利益,而毛泽东同志则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这种根本分歧,决定了两场战争、两个政权的不同结局。渡江战役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人心的胜利,是人民对光明未来的选择战胜了对独裁统治的妥协。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宣告崩溃,老蒋带着残部退守台湾,从此偏安一隅。他直到晚年仍执着于“反攻大陆”的幻想,却始终没能明白,所谓“正统”从来不是自封的,而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认可。毛泽东同志的远见,在于他看清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永恒真理,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这才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历史早已给出答案,一个政权的兴衰,从来不取决于口号的响亮或兵力的强弱,而取决于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得到人民拥护。老蒋的执念终究沦为历史的尘埃,而毛泽东同志带领人民开创的事业,却在岁月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照亮民族复兴之路的灯塔。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