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皇帝可以赐官赐爵赐举人,为何从来不赐进士?   明清两朝科举制度最为成熟,同时也

皇帝可以赐官赐爵赐举人,为何从来不赐进士?   明清两朝科举制度最为成熟,同时也是对高级科举功名控制最严的时期,哪怕是权限最高的皇帝,最多也只能有限地赐予举人功名,而进士则必须硬考。这就奇怪了,皇帝一言九鼎,为何就不能赐给读书人或官员进士头衔呢?   其实核心原因很简单,进士这玩意儿根本不是普通的“荣誉勋章”,而是古代官场的“硬核准入证”,关乎整个国家治理体系的根基,皇帝再想随心所欲,也不敢轻易碰这个红线。科举制度到了明清已经玩得相当溜,本质上就是国家选拔核心人才的“超级考试”,而进士就是这场考试的“终极通关凭证”,可不是随便赏人玩的东西。   读书人十年寒窗,从县考、府考一路闯到乡试、会试,最后过五关斩六将冲进殿试,拼的就是实打实的学问和本事。这不仅是个人改变命运的通道,更是朝廷凝聚人心的关键——底层百姓觉得只要好好读书就能考进士、当大官,才愿意安分守己,社会才能稳定。   要是皇帝一句话就能赐个进士,那些苦读多年的读书人不得心寒?大家谁还愿意下苦功备考,都想着怎么讨好皇帝、钻营门路,整个社会的向学风气就毁了,科举制度也就成了摆设。   更重要的是进士可不是光有面子的虚头衔,背后跟着的是实打实的权力和责任。明清时候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想进翰林院、当大学士、入阁辅政,基本都得是进士出身。   翰林院就像皇帝的“秘书班子”和“人才储备库”,里面的人要帮皇帝起草诏书、修撰史书、拟定国策,甚至给太子当老师,这些活儿没真才实学根本扛不下来。要是皇帝随便赐个没本事的人当进士,把他放进翰林院或者重要岗位,岂不是拿国家大事开玩笑?   万一这人只会溜须拍马,写个诏书都不通顺,制定政策漏洞百出,最后坑的还是皇帝自己的江山。   反观举人,虽然也是正经功名,但和进士的含金量差了不止一个档次。举人能当官,但大多是地方上的小官,比如知县、县丞之类,管的是一县的民政、赋税这些具体事,就算能力差点,影响范围也有限。   皇帝偶尔赐几个举人,要么是奖励对国家有贡献的人,要么是安抚那些屡考不中的老秀才,顶多让地方多个办事人员,不会动摇整个官僚体系的根基。   但进士不一样,他们是未来的朝廷栋梁,是国家治理的核心力量,每一个名额都得精打细算,必须通过层层考试筛选,确保选出来的都是真有学问、能办实事的人。   还有个关键因素,古代的士大夫阶层是统治的中坚力量,而士大夫大多是进士出身。他们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考上功名,自然维护这套制度的公平性。要是皇帝随便赐进士,就等于破坏了他们赖以立足的规则,必然会遭到整个士大夫群体的反对。   皇帝再厉害,也不能脱离士大夫阶层搞统治,要是把这些人得罪光了,没人帮着打理朝政、治理地方,江山也坐不稳。所以皇帝就算想赐进士,也得掂量掂量后果,没必要为了一个人的封赏,得罪整个统治阶层。   说到底,皇帝不是不能赐进士,而是不敢、也没必要这么做。科举制度是明清王朝的“立国之本”,而进士就是这个制度的“核心产物”,维护进士选拔的严肃性,就是维护江山社稷的稳定。   皇帝可以赐官赐爵,因为这些是权力的体现,想赏给谁就赏给谁;也可以偶尔赐个举人,因为影响不大。   但进士关乎人才质量、社会公平和官僚体系的根基,一旦开了随便赏赐的口子,整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就会乱套。所以就算皇帝一言九鼎,也得守住这个底线,让进士的头衔始终保持“硬考”的含金量,这才是长久统治的聪明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