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抗战前国军的军队建设,大多数装备都是在浪费钱,或者门面装备。比如说中正式步枪,全

抗战前国军的军队建设,大多数装备都是在浪费钱,或者门面装备。比如说中正式步枪,全军汽车都没几辆,还学摩托化步兵整上了短步枪……拼刺刀都不好拼……而民国除了太原和沈阳兵工厂,清末留下的汉阳兵工厂与江南制造局(后改名为上海兵工厂)都可以生产克式75毫米山炮与克式75毫米野战炮。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抗战前的国民党军队建设,看似热闹繁华,实则问题重重。乍一看,全军装备齐全、摩托化步兵、重炮林立,似乎足以应对任何突发战事,但仔细往里看,你会发现,这一切几乎都是“门面工程”,花了大钱,却未必能打仗。   比如说中正式步枪,这本来是步兵的核心装备,可全军真正能拿到手的数量寥寥可数,拼刺刀的设计改动甚至让士兵在真正战场上不敢恭维;再比如摩托化步兵的概念,名义上精锐机动,实际全军的汽车连百辆都不到,骑摩托的士兵更多是摆样子。   表面上光鲜亮丽的军队,骨子里却是一盘空壳。   早在清末和民国初年,中国已经有了一些基础兵工厂。汉阳兵工厂、江南制造局(后改名上海兵工厂)本身就有仿制西方火炮的能力。1904年到1905年间,这两家工厂就开始批量生产克虏伯式75毫米山炮和野战炮。   上海厂当时月产大约六门,这种国产化生产虽然数量不大,但成本低、可控,最重要的是给国内军队提供了稳定供应,不依赖进口。换句话说,从一战结束到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本土其实已经具备了低成本、可持续生产中轻炮的能力。   但是到了蒋介石实际掌权时期,国民党高层却采取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线。1932年,他们绕开国内工厂,选择从瑞典大举进口博福斯1922型山炮,总共132门,每门造价高达8.1万元银元,整个采购计划耗资几千万级别的巨额资金。   你想想,国内只要花一两万就能搞定的火炮,却硬生生花了八万多买进口货,这其中的钱有多惊人,可想而知。   更讽刺的是,当时国内的兵工厂早就能够仿制山炮,阎锡山在太原兵工厂甚至已经成功试制出41式山炮,每门成本仅约1.2万元银元,价格是进口博福斯炮的六分之一不到,却被直接忽视。   1936年,军政部内部曾经就这件事有过争论。有人建议取消进口博福斯炮的订单,转而优先发展国产的75毫米野炮和105毫米榴弹炮,以节约开支、增强实战能力。然而最终争论结果仍然倾向进口,国内厂商的生产能力和成本优势被一笔带过。   可以说,这一决策直接反映了蒋介石主导下的国民党军购逻辑:宁可花巨资买“洋炮”,也不肯全力扶持本土兵工。   与此同时,国内的其他火力装备状况也并不乐观。1935到1937年间,金陵等厂虽然已经量产民20式82毫米迫击炮,并实现了月产,但整体来看仍远远满足不了师团级别的配备需求。   编制里的迫击炮、掷弹筒以及轻火力装备数量严重不足,到了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基层部队的火力保障几乎是空空如也。这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大量的财政资源和政策倾向都流向了昂贵进口重炮,而真正一线部队急需的轻型火力却被冷落。   再说步兵装备。中正式步枪原本就是标准步兵武器,然而国民党军队在1930年代进行了所谓短刺刀改型,结果在实战中根本不便拼刺刀。设计上为了所谓“现代化”,反而让士兵使用起来不方便,影响了战斗力。   配合上所谓的“摩托化步兵”实验,全军汽车寥寥,摩托化部队实际上充其量只能算名义上的“机动步兵”。表面追求现代化和机动化,但实质上资源分配和装备设计都在消耗士兵的作战能力。   再回头看整个情况,你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个典型的花大钱买面子、弱化基层实战能力的案例。   国民党在装备决策上深受德国顾问影响,对外采购偏重昂贵进口重炮,内部又过分追求所谓“现代化”,结果既浪费了大量财政资金,也让前线部队的基本火力配备不足。   国内能生产、成本低、供应稳定的兵工产品反而被边缘化,而一线士兵的战斗力因此被削弱。可以说,这种决策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为国军的作战能力埋下了隐患。   不仅如此,这种现象也反映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国军的军队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是“顶层光鲜、基层空虚”。高层追求装备现代化、外交面子和所谓的技术先进性,而基层士兵能拿到手的却是缺乏实战价值的装备。   比如进口博福斯炮虽然精良,但部署复杂、后勤消耗大;本土便宜山炮虽然生产快速、维护简单,却因为政治决策而得不到充分利用。   再加上中正式步枪短刺刀的失败改造,以及摩托化步兵名存实亡,这种“高大上”的表象实际上掩盖了战斗力的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