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大明朝完蛋那天,最讽刺的一幕,不是崇祯上吊,而是锦衣卫。   三月十九日凌晨,崇

大明朝完蛋那天,最讽刺的一幕,不是崇祯上吊,而是锦衣卫。   三月十九日凌晨,崇祯在煤山歪脖树下吊死时,身边只有一个太监王承恩陪着。   那个曾经让满朝文武闻风丧胆的锦衣卫,消失得干干净净。   十五万人,都去哪了? 答案藏在一张张买来的“堂贴”里。   这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皇帝的贴身保镖,最精锐的亲军,怎么会在老板最需要他们的时候集体蒸发了?   其实,这十五万人的编制,水分大得吓人。到了明朝末年,想当锦衣卫,已经不需要什么过硬的本事了。   门路很简单,就是花钱买。一张叫做“堂贴”的入职凭证,就是敲门砖。说白了,这就是个公开的秘密。   当时的市场价是什么行情呢?花个二三十两银子就能混个身份,摇身一变,从市井无赖成了吃皇粮的“公务员”。   要是想买个官儿,比如校尉,那就得下点血本。有个叫李国柱的家伙,就花了五百两银子,给自己买了个校尉当。   这些人进了锦衣卫,可不是为了保家卫国。他们想的,是怎么把当初花的本钱,连本带利地捞回来。   于是,他们借着出差办案的名义,跑到地方上敲诈勒索,横行霸道。   老百姓对他们是恨之入骨。就在崇祯自杀前不久,一帮锦衣卫跑到苏州“出差”,因为勒索得太狠,直接激起了民愤。   愤怒的百姓一拥而上,把好几个缇骑活活打死,那个花了五百两买官的李国柱,就在其中。   基层都烂成这样了,那高层呢?他们的头儿,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又在干嘛?   说到这个骆养性,他可不是个简单人物。就在一年前,他还是崇祯皇帝最信任的爪牙。   当时的首辅周延儒谎报军情,欺骗皇帝,就是骆养性亲自带人查实的。   这事办得漂亮,崇祯龙颜大悦,直接把周延儒赐死了。   从这件事看,骆养性绝对是个有能力、有手段的狠角色。   可问题来了,就是这么一个深受皇帝信任的“心腹”,在北京城最危险的时候,掉链子了。   李自成的农民军兵临城下,崇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下令召骆养性带兵进宫护驾。   结果呢?崇祯让他带兵护驾,他却磨磨蹭蹭,按兵不动。城破之后,他更是直接躲了起来,玩起了失踪。   后来李自成进城,搞“追赃助饷”,把他给揪了出来。骆养性倒也识时务,乖乖交了三万两白银,买了一条命。   可他的两个弟弟就没那么幸运了,在严刑拷打中被活活折磨致死。   你以为这就是他的人生终点?那可太小看他了。清军入关后,骆养性立马换了一副面孔。   他先是带着一帮旧部,跑到午门对着崇祯自缢的方向,号啕大哭,演了一出忠臣的戏码。   哭完了,他又听说太子可能没死,就带人出朝阳门去“迎接”。   结果没迎到太子,却迎头撞上了清军。骆养性二话不说,当场投降。   清廷对这种“人才”也是相当看重,直接任命他为首任天津总督。   这个人,总能在改朝换代的风口浪尖上,为自己找到最有利的位置。   当然,锦衣卫里也不全是骆养性这样的软骨头。有个叫李若琏的指挥同知,就是个彻头彻尾的硬骨头。   李若琏这个人,一辈子都以正直出名。早年审理袁崇焕案的时候,他就因为反对严刑逼供、制造冤案,被贬了官。   当时他就撂下一句狠话:“我不拿人命换官做”。   北京城破那天,已经快七十岁的李若琏,没有像骆养性一样躲起来。他亲自带着手下仅剩的几十号人,死守崇文门。   面对潮水般涌来的农民军,他战斗到了最后一刻。   城破之后,他知道大势已去,选择了城破后自尽殉国,只留下一句遗言:“死矣!即为今日事;悲哉!何必后人知。”   除了李若琏,还有西司房提督孙光、东厂掌印指挥使赵泗洲等一批锦衣卫官员,他们宁死不降,最终都在李自成的“追赃”酷刑中被拷打致死。   但可惜的是,像李若琏这样的忠烈之士,终究是少数。更多的人,要么像骆养性一样投降保命,要么在乱军中作鸟兽散。   还有一部分人跑到了南方,继续在南明小朝廷里混日子,比如马吉翔,他跟着永历帝一路南逃,最后竟然还当上了内阁首辅,成了明朝唯一一个当上首辅的锦衣卫。   说到这儿,你可能就明白了。崇祯死的时候,那十五万锦衣卫,不是凭空消失了。   他们有的在城外被百姓打死了,有的躲在家里不敢出门,有的在城头象征性地抵抗了一下就投降了,有的则在盘算着怎么向新主子表忠心。   为什么会这样?一个本该是皇帝最锋利的刀,最可靠的盾的机构,怎么会烂到这个地步?   这就要从锦衣卫这个机构的本质变化说起了。明朝中期开始,锦衣卫早就从皇帝的刀,变成了权贵子弟的“养老院”和“提款机”。   像严嵩、徐阶这些权臣的后代,都通过“荫袭”制度,轻轻松松地进入锦衣卫当官。他们把这里当成了一个既有面子又有油水的好去处。   监察百官的权力,在他们手里,变成了收受贿赂、敲诈勒索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