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日军最难的就是中将升大将,哪怕后期军衔大派发时,中将从100多增加到1000多,

日军最难的就是中将升大将,哪怕后期军衔大派发时,中将从100多增加到1000多,大将只晋升了不到40个,还有好几个是死了之后才晋升的。(如果从1868年到1945年开始算起,70多年时间累计授予的大将总数为陆军134个,海军77个,这里面还有不少是追授的) 明治维新后,日本陆军从1870年代开始设大将,一直到1945年投降,77年时间总共才134人,海军更少77人,加起来才211个。这里面还包括不少追授的,真正活着穿上大将服的没那么多。陆军那134人里,明治时代占了大头,昭和时期新提拔的其实不多。海军也一样,从山本五十六那批人就能看出来,大将永远就那么几个位置。 战前日本陆军现役中将常年就100多人,师团长、军管区司令这些要职基本都中将干。1937年全面侵华前,日本陆军常备师团才17个,中将数量控制得死死的。全面开战后,部队疯狂膨胀,新设师团上百个,中将一下从100来号人暴涨到一千多。1945年本土决战时,中将到处都是,师团长、独立混成旅团长、军参谋长,抓一把都是中将。可大将呢?从1937年到1945年,新晋的大将加起来不到40个,其中好几个还是阵亡后追授的,用来给军中留面子。 这背后就是日本军队那套年功序列和派阀死规矩。陆军士官学校同期生排资论辈,后一期的再牛也别想越过前一期。陆大毕业生和非陆大毕业生,长州藩系和非长州系,统制派和皇道派,哪哪都是山头。想升大将,不光要资历够,还得上面没人堵着,得派阀点头,得正好有大臣、参谋总长、方面军司令这些肥缺空出来。很多牛人战功一大把,就是因为同期学长没退,硬是卡死在中将。 比如多田骏,士官学校15期,陆大25期,老资格了。1939年他当中将去当华北方面军司令,管着几十万部队。1941年调走时才给他升大将,可升完没俩月就踢进预备役。为啥?就为了给他16期的学弟冈村宁次腾位置。日军有潜规则,学弟军衔不能比学长高,多田骏不升,冈村就只能当中将接班。冈村接手后没多久自己也升了大将,继续在前线带兵。多田骏呢?回家养老去了。这就是典型例子,升了大将等于提前退休。 海军大将也差不多77个,总数更少,追授比例更高。整个昭和后期,军衔大放水,中将满地走,大将还是那几个老面孔。很多中将带方面军、带舰队,干到战败还是中将。1944-1945年本土决战,紧急升了一批,但也才十来个。 到1945年8月15日天皇广播投降那天,所有军衔一夜归零。那些熬了一辈子终于升了大将的,瞬间啥都不是。战后盟军直接解散帝国陆海军,大将这玩意儿彻底成历史。 日本军队吹得天花乱坠的“大将荣耀”,到头来就那么回事。70多年才200来个,战时中将膨胀十倍,大将还是抠抠搜搜。追授几个,死后升一级,安慰安慰家属和部队。真正在位的大将,权力大归大,败仗打完一样完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