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肿瘤科主任的临终自白:别再为“无效治疗”掏空家底了 这位主任在生命最后时刻说出的话,让人心里沉甸甸的。他干了多年肿瘤科医生,见过太多家庭为了治病花光积蓄。无效治疗指的是那些不能治好病、反而让病人更受罪的治疗方式。比如晚期癌症患者,明明没有希望了,还硬要上化疗或手术。病人身体受不了,家人钱也花光了。主任觉得,这样折腾不值得。他呼吁大家早点面对现实,别让医疗变成一场无谓的牺牲。 想想看,如果一个家庭为了治病,把房子卖了、借了债,最后人还是没留住,那该多难受。无效治疗不光浪费钱,还让病人多受苦。有时候,病人躺在床上,浑身插满管子,连话都说不了。家人看着心疼,却总觉得再努力一下就有转机。其实,医学不是万能的。很多病到了晚期,治疗只是为了延长一点点时间,质量却很差。主任的话提醒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长短,而在活得好不好。 医疗系统里,为什么无效治疗这么常见?一部分原因是医生和家属都怕担责任。医生怕被说没尽力,家属怕后悔没试过所有方法。医院也可能因为经济利益,推荐一些昂贵的治疗。但这样下去,病人成了牺牲品。主任在自白里提到,他见过太多案例,明明可以早点转向舒缓护理,让病人舒服地走完最后一程。可惜,很多人被“战斗到底”的想法困住了。 怎么避免这种情况呢?沟通是关键。病人和家属应该早点跟医生聊清楚,治疗的目标是什么。如果治愈无望,就该考虑姑息治疗,减轻痛苦。政府和社会也能帮忙,比如推广临终关怀服务,提供心理支持。钱的问题也很重要。医保可以覆盖更多舒缓护理项目,减少家庭负担。主任希望,大家能更理性地看待生死,别让无效治疗毁了生活。 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讨论这个话题。网上有不少声音,反映了普通人的想法。网友“健康第一”说:“我爷爷就是例子,花了二十多万,最后一个月在医院受苦。早知道就该在家陪他安静地走。”网友“平凡人生”评论:“医生该说实话,别让家属抱幻想。钱花了,人没了,太不值。”还有网友“阳光总在”分享:“支持主任的观点,医疗应该以人为本,不是以钱为本。”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你们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或者,你们觉得在生死关头,该怎么平衡治疗和家庭负担?大家怎么看呢?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