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宋聪俐通讯员张玉
“我始终相信,热爱能抵岁月漫长。”11月21日,“技能照亮前程,豫见精彩未来——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河南省获奖选手宣讲交流活动”在河南技师学院举行。来自河南技师学院的王钰航,是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无人机系统(世赛)项目金牌获得者,在宣讲会上他分享了自己的技能成才经历。

王钰航的故事始于对天空的向往。
2021年,怀着对无人机的浓厚兴趣,王钰航踏入了河南技师学院。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有差距——复杂的电路图、精密的飞控系统、难以掌握的飞行姿态,让他倍感压力。
但他始终相信,热爱能抵岁月漫长。为了补齐短板,他把所有课余时间都投入训练:从最基础的焊接工艺到复杂的系统调试,从简单的悬停到高难度的特技飞行,他一遍遍练习,一次次重来。担任学生会主席的经历,更让他学会了在学业、工作与训练间寻找平衡,在服务同学的过程中锤炼了坚韧品格。
意识到自己的基础比其他队友差,王钰航不甘落后奋起直追,在学习和训练中,总是自我加压。他把自己的学习和训练经历总结成三点心得:第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一定要坚持从最基础的原理学起,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第二,实践出真知。通过“仿真-实飞-调试”的循环训练,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战能力;第三,在反思中成长。每个飞行日志、每次故障分析,都是进步的阶梯。

备战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的过程,是他人生中最难忘的淬炼。无人机系统赛项要求选手综合运用机械、电子和计算机技术,完成无人机的装配、调试、编程与飞行任务,参赛者需具备软硬件集成能力,能够进行整机装调、飞行配置、手动与自主飞行操作、传感数据处理及系统协同,对选手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

面对变化,他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以不变应万变——用超量的训练弥补不确定性。为了提升装调精度,他按照标准化流程一遍又一遍练习组装,直到双手形成肌肉记忆;为了追求飞行稳定,他在训练场度过了无数个日夜,连做梦都在复盘飞行轨迹。记得训练最刻苦的时候,他连续一个月每天训练超14小时,但正是这种极致付出,让王钰航在最终比赛中能够凭借从容的心态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9月23日,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闭幕式上,当王钰航听到无人机系统世赛选拔项目金牌获得者是自己的名字后,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父母,“爸爸妈妈,你们的儿子做到了,拿到了全国第一!”

4年时间,从一个凭借兴趣入门的零基础“小白”到成为全国第一站上国赛领奖台,王钰航对技能成才和工匠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是技术的精益求精,更是一种人生态度,是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是追求卓越时的永不止步,是面对变化时的从容笃定。在无人机这个领域,一个焊点的瑕疵、一个参数的误差,都可能导致任务失败,正是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引导他最终在全国舞台上绽放光彩。
金牌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接下来,王钰航将全力备战世界技能大赛,希望自己能在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上为国争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