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照片中这个穿着军装的武警战士,骨瘦如柴,他强打起精神,与妻子一起拍下了人生中最后的一张合照,不久之后,两名十几岁的失明学生,经过眼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光明,而一名4岁的小女孩,永远地失去了她的父亲。 这个男人叫徐园,安徽人。照片拍摄于2014年,那年他才29岁。 如果你只看这张照片,你可能会觉得他天生就是这副虚弱的样子。 但你要是回到几年前,甚至几个月前,你看到的会是完全不同的一个人。 2002年,徐园还是个少年,就穿上军装,去了河北保定当了一名武警战士。这一干,就是整整12年。 在部队里,徐园有个外号,叫“拼命三郎”。这个外号可不是白叫的,是他用汗水和血性换来的。 训练场上,别人跑五公里,他非要多跑两公里;抢险救灾,他总是第一个往前冲。 战友们都说,徐园这人,好像不知道什么叫累。12年下来,他拿了3次三等功,9回“优秀士兵”,各种奖章证书攒了将近20份。 那时候的他,体重160斤,浑身都是使不完的劲儿,是战友眼中最可靠的臂膀。 说到这儿,你可能觉得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优秀军人的故事。但生活,总在不经意间露出它残酷的一面。 徐园有个结婚五年的妻子,叫刘文丽,还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因为常年待在部队,一家人聚少离多。对妻子和女儿,徐园心里全是愧疚。 2014年,他眼看就要服役期满了,距离退役只剩下最后3个月。 他早就计划好了,退役后就立刻回安徽老家,再也不分开了。他甚至把家里那个小菜园都规划好了,盘算着要种些什么菜。 2014年3月,妻子刘文丽带着4岁的女儿,从安徽老家千里迢迢赶到河北保定的部队探亲。 母女俩就住在部队的招待所里,想着能跟徐园好好待上几天。 可谁也没想到,徐园当时正赶上连续执行任务,忙得脚不沾地,硬是没能抽出时间见上妻女一面。 刘文丽和女儿在招待所里等了又等,最后只能带着遗憾回了家。 这次错过,成了徐园心里永远的痛。他当时还想着,没事,再等三个月,就能天天陪着她们了。 可问题来了,命运并没有给他这三个月的时间。 就在那段时间,徐园开始觉得胃不舒服,一阵一阵地疼。 年轻人,又是军人出身,身体底子好,他起初没当回事,以为就是普通的胃病,忍忍就过去了。 但很快,疼痛变得越来越剧烈,根本没法忍。战友们看他脸色不对,硬是把他送去了医院。 检查结果出来,所有人都懵了——胃癌晚期。 这个消息,就像一个晴天霹雳,把这个160斤的硬汉瞬间击垮了。 他的人生规划,他给家人的承诺,他憧憬的未来,全都在这一刻变成了泡影。 接下来的日子,就是无休止的手术和化疗。 可病情恶化得太快了,癌细胞疯狂扩散,任何治疗方案都失去了效果。徐园的体重从160斤,直线下降到不足90斤。 曾经那个虎虎生威的“拼命三郎”,变成了一个颧骨高高凸起、说话都费劲的病人。 躺在病床上,他很少喊疼,只是常常拿出手机,一遍遍地翻看妻子和女儿的照片。他嘴里念叨最多的,就是“我对不起她们”。 时间到了2014年6月,徐园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这个军人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决定。他对家人说,他要无偿捐献自己的遗体。 这个想法一提出来,家里人全都反对。尤其是他的老母亲,哭着说,人走了,总得留个全尸,这是老传统。 但徐园的态度异常坚决,他拉着哥哥左涛的手,用微弱的声音说:“我是一名军人,就算不行了,也要在最后一刻帮别人。” 他还说:“不能再穿军装报效祖国,就用最后一点力量做点实事。” 看着病床上骨瘦如柴却眼神坚定的弟弟,家人最终含着泪,理解并同意了他的心愿。 经过医院检查,因为癌细胞已经全身扩散,徐园的身体大部分器官都不符合捐献条件,只有眼角膜是完好的。 2014年6月13日,这一天来得特别平静,也特别沉重。安徽省红十字会眼角膜库的专家来到了病房。 妻子刘文丽忍着巨大的悲痛,亲手为徐园穿上了他最爱的那身军装,把一枚枚军功章整齐地别在他的胸前。照片里的他,就是那个样子。 因为徐园已经虚弱到无法签字,他的哥哥左涛,颤抖着手,在《自愿捐献器官(角膜)志愿书》上,代他签下了名字。 就这样,徐园成了安徽省第一位在服役期间捐献眼角膜的现役军人。 三天后,也就是6月16日,在妻子和女儿的陪伴下,徐园永远地闭上了眼睛,生命定格在了29岁。 故事到这里,似乎是一个悲伤的结局。但对于另一些人来说,这恰恰是希望的开始。 徐园捐献的一对眼角膜,经过筛选和匹配,接受移植的,是两名十几岁的学生,一个13岁,一个18岁。 徐园最后的馈赠,手术非常成功,两个年轻人重见光明。 徐园走了,但他用另一种方式,让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他让两个孩子,替他继续看着这个他深爱着的世界。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