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美国媒体终究还是说出了震惊世界的大实话! 11月20日,纽约时报刊文直言,中国不

美国媒体终究还是说出了震惊世界的大实话! 11月20日,纽约时报刊文直言,中国不光顶住了美国全方位的经济施压,还凭着在美国依赖的全球供应链里的主导地位,用更有威慑力的反制手段成功反击,而经历数十年产业空心化的美国,没做好准备不说,压根没心思也没实力给出像样回应。 更讽刺的是,一边喊着“去风险”,一边财政部长急着求中国卖稀土——这种自相矛盾的政策,真能撑多久? ​问题出在哪儿?不是美国不想摆脱中国,而是根本摆不脱。 这场博弈里,关税战是美国最先亮出的利器。从2018年开始,美国以“贸易逆差”“技术转让”为由启动301调查,本质就是依据国内法对中国发起贸易打压。当年7月,第一批价值340亿美元的中国机械、电子零部件就被加征25%关税,紧接着8月、9月又接连对160亿、2000亿美元商品动手,到2019年更是把2000亿美元商品的税率从10%提到25%,几乎覆盖了中国对美出口的半壁江山。 美国本想靠关税逼中国让步,却没料到中国的反制又快又准。中方当天就对同等规模的美国大豆、汽车加征25%关税,后续更是针对600亿、750亿美元美国商品分档加税,还暂停了部分农产品采购。到了2025年,美方多次升级关税,甚至把部分商品税率提到84%、125%,中方也毫不示弱,同步上调关税,还把多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名单,对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 关税战打了这么多年,美国没占到便宜反而自食恶果。高盛集团的研究显示,这些关税成本最终大多落到了美国消费者头上,今年美国家庭平均要多花2400美元,服装、鞋类价格涨幅一度接近40%。美国本土生产商还借着关税壁垒趁机涨价,直接推高了通胀,核心PCE价格指数长期高于美联储2%的目标,让美联储陷入“控通胀”和“稳增长”的两难。 中国能顶住关税压力,根源还是几十年攒下的产业底气。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后,中国从简单加工制造业起步,凭着稳定环境、充足劳动力和持续的基建投入,慢慢成为全球企业的生产首选。加入WTO后,更是搭建起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链条体系,小到手机零件,大到机械设备,都能实现“一站式生产”,这种规模不是关税能轻易切断的。 稀土这事更能说明美国的被动。中国稀土储量不是全球最多,但近90%的加工产能都在这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就投入资金研发稀土分离技术,把十几种性质相近的元素精准拆分,这种精细活难度极大,美国早就因为产业外迁丢了相关能力。现在他们想重建产能,光环保审批、招聘技术工人就要好几年,短期内根本补不上缺口。 关税战还意外推动了中国产业链升级。既然低端商品容易被加税,中国企业就主动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新能源电池、电子元件、精密制造等领域的技术和产能越来越强。美国想找替代国,要么产能跟不上,要么质量不达标,要么成本直接翻倍,就像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不仅是最大生产国,核心部件供应链完全自主,美国车企脱离后要么推迟上市,要么涨价,最后还是得回头合作。 美国的“去风险”政策本质是脱离现实的空想。他们的企业需要中国供应链维持低成本,消费者离不开高性价比的中国商品,就连军工领域的不少零部件,都依赖中国上游产业。一边喊着“脱钩”,一边又要上门求购关键资源,这种矛盾背后,是两国产业生态的深度绑定。 中国用几十年时间搭建的供应链体系,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不是短期政策就能拆解的。关税战打了这么久,美国没撼动中国的产业根基,反而暴露了自己的短板,这或许就是纽约时报不得不承认的现实。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