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1981年冬,两立三等功的阎连科没能提干,拿着117元退伍费和50斤粮票给家人买

1981年冬,两立三等功的阎连科没能提干,拿着117元退伍费和50斤粮票给家人买了二斤糖果和驻地特产登上了返乡的列车。这时,一辆军用吉普冲上站台,一名军人连声喊“阎连科在哪?” 1981年那个冬天的济南火车站,北风卷着雪花打在铁轨上,一列返乡的列车正要拉响汽笛。阎连科背着简单包裹,里面塞着两斤糖果和些驻地炒面干果,就要踏上回河南老家的路。谁知一辆军用吉普突然冲上站台,车灯晃荡中传来急切的喊声。这声呼唤,像是命运的钩子,拽住了一个普通战士的军旅梦,也拉开了他文学人生的序幕。到底是谁在追?这份召回,又藏着怎样的机缘? 阎连科1958年出生在河南嵩县田湖瑶沟村,那地方山高地薄,家家靠几亩薄田过活。他小时候放牛挑水,高一就辍学帮家里干农活。1977年高考,他赶回考场填志愿,却因不熟规则落榜。次年,1978年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进了济南军区当战士。军营里日子苦,队列训练、射击比拼,他起初啥都不行,单双杠爬不上,木马跳不过去。可射击时手稳,10发子弹打出100环,团长一看有苗子,就让他多练。一次师级比赛,他拿了第三,差点被派上前线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营教导员见他字写得工整,就调他进宣传组,出黑板报,擦拭枪支之余开始摸笔杆子。 1979年,他处女作《天麻的故事》登上《战斗报》,那8元稿费够战友们抽烟买糖。部队精兵简政,提干机会来之不易。他在边境拉练中背伤员赶路,获第一次三等功;巡逻时发现隐患上报,第二次三等功到手。1981年冬,名单下来,他的名字没上。部队优先其他骨干,他收拾117元退伍费和50斤粮票,买了糖果特产,准备回家照顾病重的父亲。父亲肺积水严重,家里穷得叮当响,他得回去分担。站台上,列车启动在即,这段军旅本该画句号,谁知上级突然批复,军区挤出名额,团长亲自开车追来。那声“阎连科在哪”,让列车刹车,人生拐了个弯。 归队后,提干手续办妥,1982年正式转正。他调进宣传部门,继续写东西。1985年从河南大学政教系毕业,1991年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结业。军旅26年,从战士到一级作家,他笔下多是乡村军人的故事。1985年首部中篇小说出,稿费800元,顶战友一年津贴。1996年《黄金洞》拿下鲁迅文学奖,那书写河南耙耧山脉的农民,用朴实笔触挖出时代变迁。部队培养让他看到文学出路,他也用作品回报国防建设,采访老兵,记下基层见闻。2004年转业,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他的小说译成近30种语言,传到国外,展现中国改革开放的乡村面貌。 2007年,四叔去世,守灵时妹妹一句话点醒他:写了那么多书,怎么不记记家里事?这触动阎连科,他决定抛开魔幻手法,用白描写父辈。2009年5月,《我与父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推出,书里记父亲带病下地,大伯夜织袜子,四叔为家奔波。那些柴米油盐的日子,像老家粗瓷碗,盛满甘苦。首发在同济大学,读者读着落泪,一位校对员边改稿边哭,说这是传家书。上海一女生读完买两本,一本自留,一本送父母,说以前不理解爸妈辛苦,现在懂了。复旦教授张新颖评,这是对生命根脉的追溯。同济副校长在读书会提,让年轻人知父辈艰辛。阎连科说,这书从俗世来,到灵魂去,是他最接地气的作品。 阎连科的路,走得稳当。从山村到军营,再到文坛,他总不忘根。部队那次追回,不是巧合,是组织看重人才,国家需要这样的骨干。他的书,写人民,传家国情怀,激励后辈。2023年诺奖赔率第七,他的销量反涨,读者分两极,但那份初心,像军旗,经风不褪。树高千尺,叶落知秋,人活一世,亲恩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