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尽显大格局,告诉全世界什么是大国的担当! 因为高市早苗的错误言论,导致近期中日关系日益紧张,大部分外媒都等着看我们要如何在多边场合“发难”时,中国却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真正的全球视野。 整场G20峰会,我方并未就中日最近发生的事情做过多的说明,双边的分歧就该双边解决,多边平台是用来应对气候变化、经济复苏这些全人类共同挑战的,哪能本末倒置。 这种克制背后,是数十年如一日在全球治理中践行的务实态度。就像2024年全球能源转型投资突破2.1万亿美元,中国一个国家就占了8180亿美元,超过美国、欧盟和英国的总和,相当于全球增长总量的三分之二。 要是真像某些国家那样只顾自家利益,犯得着在可再生能源上砸这么多钱吗? 中国的风电、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已经达到16.8亿千瓦,是2020年的3倍以上,提前6年多实现向国际社会承诺的装机目标,这些可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数字,而是实实在在推动全球绿色转型的动力。 我们在应对气候变化这件事上,不仅自己干得热火朝天,还拉着发展中国家一起干。 截至目前已经与42个发展中国家签署54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累计实施300多期能力建设项目,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1万余人次培训员额,2016年以来动员的项目资金超过1770亿元。 这种不带附加条件的合作,和某些国家搞“气候霸权”形成鲜明对比。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从2020年的15.9%增至2024年的19.8%,煤炭消费比重持续下降,单位GDP能耗四年累计下降11.6%,这些数据背后是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是6430家国家级绿色工厂的崛起,是绿色工业园区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20%的转型成效。 我们深知,大国担当不是靠嘴说的,得拿出真金白银和扎实行动。 在疫情最吃紧的时候,中国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22亿剂疫苗,这种规模的人道主义援助在历史上都不多见。 与此同时,一带一路的倡议实施十多年来,已经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合作文件,累计投资超1万亿美元,中欧班列开行数量突破8万列。 这些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合作项目,是哈萨克斯坦的风电项目,是巴基斯坦的光伏电站,是东南亚的高铁网络。中国从来不会像某些国家那样搞“小院高墙”,而是坚信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就像在G20峰会上强调的多边主义,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能源、气候、经济、卫生等各个领域的协同行动中。 当有些国家还在为双边矛盾斤斤计较时,中国已经在为全球治理搭建框架,这种格局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在一次次承担责任中积累起来的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