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听话,这就是后果!”11月20日,这对中国情侣在大阪旅游,被几个日本人围堵,吓哭了。唉!看了这视频,一声长叹。 心斋桥绚烂的霓虹倒影里,本该是情侣间的一期一会,这两天却碎成了一地惊魂。 视频里那对被吓得瑟瑟发抖的中国情侣,大概怎么也没想到,精心做的旅游攻略,终究抵不过现实的一记重锤。 女生止不住地掉眼泪,男生即便手心冒汗也要下意识护住女友,甚至天真地试图用手机翻译软件去和围上来的恶意沟通——这种无助感,真的隔着屏幕都让人觉得窒息。 霓虹灯还在闪,可光底下不是浪漫,是几张冷脸。视频里听不清围逼的具体内容,只看到那些人用手指、用身体把两个年轻人逼到墙角,像猫戏老鼠。男生把女生往身后藏,自己却被推得一个趔趄;女生哭到蹲在地上,手机里的翻译软件还在机械地蹦字:“请冷静,我们可以解释……”解释?对面要的不是解释,是要你出丑,要你害怕,要你记住“这里是谁的地盘”。那种居高临下的戏谑,比拳脚更伤人。 镜头外,围观者不少,却没人伸手。有人举着手机拍,有人干脆转身走人,仿佛这只是一场街头即兴表演。心斋桥天天人山人海,可真正站在那对小情侣身边的,只有他们自己。这让我想起一句话:热闹是他们的,冷清是我们的。出国门才懂,所谓“国际化大都市”,也会在一瞬间变成孤岛。 视频传回国内,评论区炸了锅。“活该,谁让你们去日本?”“能不能有点骨气,别往那边跑!”也有人心疼:“只是想去旅个游,凭什么受这份气?”三种声音,吵成一锅粥。可吵来吵去,最难受的还是当事人——他们大概已经在回程飞机上,哭肿的眼睛看着云层,心里翻来覆去只有一句: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错就错在太天真。天真地以为花自己的钱、做自己的攻略,就能换来宾至如归;天真地以为手机翻译能把所有恶意翻译成“误会”;天真地以为人心都是肉长的,却不知道有些人心是石头,是冰碴子,是几十年教育沉淀下来的偏见。偏见不需要理由,只需要一个由头:你说话大声一点、你走路快一点、你拍照角度“不合适”,都能成为“不听话”的证据。然后就是围堵、推搡、手机镜头怼脸——“看啊,中国人就这德行。” 有人说:那就别去了,在家躺着最安全。可凭啥?世界那么大,我花自己的钱,光明正大去看,凭什么要绕道?问题的关键不是“去不去”,而是“去了碰上事怎么办”。两位年轻人的无助给所有人提了个醒:出国前,除了做美食攻略,更要学几招防身术;除了查网红打卡点,更要记下领事馆、报警电话、最近医院;除了“你好谢谢”,更要学会用当地语言喊“救命”“报警”。一句话:浪漫要有,铠甲也要有。 更深层次地看,这起事件像一面镜子,照出日本社会某些角落的偏见温床。心斋桥再繁华,也遮不住右翼宣传车的喇叭声;便利店再整洁,也藏不住网络上“中国人滚回去”的弹幕。偏见就像下水道的老鼠,平时看不见,下雨天全冒出来。围逼两个人的,可能只是几个混混,但让他们有底气的,是背后整个“默许”的环境——围观者的沉默、平台的纵容、部分媒体的添油加醋,形成一条完整的歧视链条。 怎么办?个人层面,先学会自保:三五成群别落单,深夜少走暗巷,遇到挑衅第一时间报警,同时把视频、定位、证人全保留,该投诉投诉,该曝光曝光。国家层面,领事馆已经行动,约谈日方、督促破案、发布安全提醒,未来不排除用旅游警示、签证杠杆等方式向日方施压。民间层面,大家可以用钱包投票:同样花钱,我更愿意去欢迎我的地方;同时,把真实经历发出来,让更多人看到“光鲜”背后的阴影。偏见最怕见光,见光就会萎缩。 最后想说,那对小情侣,你们没错。错的是那些把偏见当优越感的人,是那些把围堵当“教育”的人。别因为一次阴影,就否定整片天空;但也别为了天空,就原谅阴影。世界很大,值得去看,但去看之前,记得带上眼睛,也带上脊梁。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