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打了三年,突然不猛了?都以为是俄军打不动了,其实,换个角度想,也可能是人家“吃饱

打了三年,突然不猛了?都以为是俄军打不动了,其实,换个角度想,也可能是人家“吃饱了”。别老盯着地图上那条线推了多少,看看他们拿下的都是什么地方——乌克兰快五分之一的土地,不是零散的村子,是连成片、冒着油光的肥肉。顿巴斯的煤,扎波罗热的电,赫尔松的地,黑海的港口……这些玩意儿,说白了,就是这个家的“硬通货”。 不过最近有个细节挺耐人寻味:俄军在扎波罗热和赫尔松的交界地带,突然增加了不少电子战设备,不是用来进攻的,而是专门干扰乌军的无人机信号。这事儿透着点奇怪——按说已经把肥肉攥手里了,好好守着就行,为啥花这么大力气防无人机?难道是怕乌军偷偷摸过来抢地盘?还是说,他们在暗地里准备什么别的动作? 我琢磨着,俄军现在的“慢下来”,不是真的躺平,而是战略上的调整。他们把硬通货拿到手,一方面稳住国内老百姓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在解决后勤的老大难问题。比如把弹药厂搬到西伯利亚虽然远,但至少安全了,等产能上来,运输线的防护再加强点,前线的火力就能续上。到时候他们会不会再往前推?不好说,但肯定不会一直这么“佛系”。 还有个事儿:俄军在赫尔松那边修了好多分散的小型据点,不是以前那种集中的大阵地,而是像蜘蛛网一样连起来的小堡垒。这说明他们不是被动防守,是主动把地盘变成铁板一块——你乌军想反扑?得一个个据点啃,每个据点都能消耗你不少兵力和弹药。反观乌军,虽然有北约援助,但炮弹消耗也大,欧洲的工厂能不能一直跟上?万一哪天援助断了几天,前线就得抓瞎。 不过我也有个疑问:俄军真的满足于现在的五分之一土地吗?顿巴斯还有部分没完全拿下,黑海的控制权他们也想更稳。会不会等后勤没问题了,又开始“猛”起来?毕竟硬通货谁嫌多啊。但话又说回来,乌军现在也变强了,北约的培训和装备不是白给的,俄军再进攻代价肯定不小。这笔账他们怎么算,估计还要看接下来几个月的变化。 我觉得现代战争真的变了,拼的不是前线的猛冲,而是后方的算盘和战略的耐心。俄军这波操作,看似“不猛”,其实是最务实的——先把吃到嘴里的消化好,再考虑下一步。战争不是赌气,是为了利益,要是为了面子硬冲,最后把手里的肥肉都丢了,那才是真傻。现在就看谁先沉不住气,谁先露出破绽了。说不定再过半年,战场形势又会有新的转向,毕竟这种大国之间的博弈,从来都不会停在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