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大学教授戴旭大校对要不要先开第一枪有这样的见解:“中国不能再沉醉于和平,敌人都打到家门口了,还纠结谁开第一枪有何意义,如果这个世界讲道理能解决问题还拿军队做什么?战争不能在本土发生,要拒敌人于国门之外!” 中国奉行的是防御性国防政策,实行积极防御,坚持全民国防,这一基本国策从来没有变过。 不纠结第一枪,不是说我们要主动发动战争,而是要打破“被动挨打的思维定式”。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可能习惯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被动防御,但现在的安全威胁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规模入侵,更多是“切香肠”式的蚕食、超远程的空天袭击这些新型威胁。 如果还抱着“等别人先开枪再反击”的想法,可能等反应过来的时候,主权和领土已经受损,甚至本土安全都会受到直接威胁。 军队的核心使命是保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当威胁已经迫在眉睫,纠结谁先动手这种形式主义的问题,本质上是对国家安全的不负责任。 讲道理是建立在实力对等的基础上的,没有实力支撑的道理,在国际博弈中根本没人听。 近代中国的历史已经给了我们惨痛的教训,晚清时期我们想讲道理,想靠外交手段维护主权,但国力衰弱、军队落后,最后只能任人宰割,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现在我们强调和平发展,愿意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际争端,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武力这个最后的保障。 军队的存在,不是为了主动打仗,而是为了让我们在讲道理的时候更有底气,让那些想搞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国家不敢轻易无视我们的合理诉求。 就像现在的国际社会,美国之所以能到处指手画脚,就是因为它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后盾,而我们建设强大的国防,就是为了打破这种“弱国无外交”的困境,让我们的道理能被尊重,让我们的合法权益能得到维护。 这和我国坚持的和平发展道路并不矛盾,反而能为和平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如果战争在本土发生,不仅会破坏我国的发展进程,也会影响周边国家的稳定,而把敌人挡在国门之外,就能维护区域的和平稳定,为我国和周边国家的共同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这些年我国通过上海合作组织、澜湄合作机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和周边国家实现了互利共赢,这些合作都需要安全作为前提,没有安全保障,经济合作就无从谈起。 同时,我国已经成为周边安全环境的主要塑造者,这意味着我们有责任、有能力通过主动防御来维护区域秩序,让周边国家看到,中国的强大不是威胁,而是维护和平的力量。 当前百年变局之下,大国博弈越来越激烈,美国对华政策从竞合转向全面战略竞争,不断在我国周边制造事端,拉拢盟友搞阵营对抗。 日本、韩国等美国盟友的安全战略明显向美国靠拢,东南亚一些国家也面临着中美博弈带来的外部压力,这让我国周边的安全环境变得更加复杂。 这种情况下,我们如果还抱着“等别人先动手”的想法,就会陷入被动。 军队的作用就是“能打仗、打胜仗”,但打仗的目的不是为了战争本身,而是为了遏制战争、维护和平。 当我们具备了拒敌于国门之外的实力,当潜在的敌人知道一旦发动战争,不仅打不到中国本土,还会遭到强有力的反击,他们才会不敢轻易挑衅,这才是真正的“以战止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