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王安石对蔡京好,蔡京记了15年。王安石罢相后,蔡京权倾朝野,仍暗中照拂王家子弟—

王安石对蔡京好,蔡京记了15年。王安石罢相后,蔡京权倾朝野,仍暗中照拂王家子弟——虽名声狼藉,这事办得是真良心! 1102年,55岁的蔡京终于坐上了梦寐以求的宰相之位。 这位四度拜相的权臣,此刻正看着十五年前的一卷奏折。 他还是杭州通判时写给王安石的改良青苗法建议。 世人皆知蔡京是《水浒传》里搜刮民脂的“六贼之首”,却少有人知,这个被钉在耻辱柱上的奸臣,心里藏着一笔记了十五年的“良心账”。 这笔账的开端,要从他与王安石的相遇说起。 治平四年,在杭州,24岁的蔡京攥着刚拟好的《青苗法改良十策》,在廊下徘徊了三圈。 他是新科进士,在杭州做通判,正赶上王安石酝酿变法。 地方官员大多阳奉阴违,唯有他熬夜研读新法条文,把“抑兼并、济贫弱”的条款细化成可操作的细则。 “大人,王相公的使者到了。” 当蔡京捧着奏折走进书房,王安石正伏案批阅文书。 见他进来,放下笔笑道:“听闻杭州通判蔡京,把青苗法办得有声有色,还写了改良策,拿来看看。” 这一看,让王安石拍案叫绝。 蔡京不仅细化了贷款额度,还提出“以工代赈”。 这种“刚柔并济”的法子,比生硬的条文更接地气。 王安石当即召见他:“你这脑子,比我帐下的谋士还灵光。留在杭州可惜了,跟我回京城,修订新法条例。” 那时的蔡京,不过是官场新秀,能得到当朝宰相如此器重,好比“鲤鱼跃龙门”。 更让他记挂的是王安石的“雪中送炭”。 母亲病重时,王安石亲自派太医问诊,还从自己俸禄里拿出二十两银子补贴药费。 可命运的转折来得猝不及防。 1086年,宋神宗病逝,高太后垂帘听政,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上台,一夜之间废除所有新法。 王安石罢相,回到江宁钟山隐居,不久郁郁而终。 蔡京的噩梦开始了。 他因“积极推行变法”被划为“新党余孽”,从京城贬到江宁府当推官,后来又辗转扬州、成都等地。 这十五年里,他看透了官场的“翻云覆雨手”。 今天还称兄道弟的同僚,明天可能因立场不同反目成仇。 昨日还被追捧的“变法能臣”,转眼就成了“误国奸贼”。 但他没忘王安石的恩情。 在成都任知府时,他曾派人去钟山祭拜,见王安石故居破败,悄悄托人修缮。 听说王家子弟因“元祐党人”标签被地方官刁难,他暗中写信给四川转运使。 “王相公当年为国操劳,其家人不可轻辱。” 这些事,他做得极隐蔽,连亲信都不知道。 崇宁元年,宋徽宗亲政,重启变法。 蛰伏十五年的蔡京抓住机会,联合宦官童贯、权臣王黼,扳倒曾布,终于登上相位。 当他翻开吏部名册,目光扫过“王安石家族”条目时,手指微微一顿。 王家侄子王防因“元祐党人亲属”身份,被卡在吏部十年,至今仍是九品小官。 王家祖宅在金陵被豪强觊觎,地方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蔡京对心腹说:“该还债了。” 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压下弹劾王家子弟的奏折。 当时有御史罗织罪名,说王防“勾结新党余孽”,蔡京直接把奏折锁进密匣,还警告御史:“王相公的家人,谁敢动?” 接着,他亲自给吏部侍郎写条子:“王防,嘉祐二年进士,有吏才,调任开封府推官,按规矩办,别张扬。” 王防到任后,才知道是蔡京暗中相助,跪在相府门前磕了三个响头,被蔡京扶起:“当年王相公帮过我,这是我该做的,不必谢。” 最惊险的一次,是金陵豪强勾结知府强占王家祖宅。 蔡京只派了个心腹,带句话给知府:“相爷说了,王相公的祖宅,比你的乌纱帽值钱。” 知府吓得连夜退还契约,还赔了王家五百两银子修缮费。 这些事,蔡京都做得“天衣无缝”。 蔡京的“良心账”,只是他复杂人生的冰山一角。 他不仅是权臣,还是书法大家,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其书法作品在汴京能卖“一字千金”。 他曾出使辽国,凭三寸不烂之舌让辽帝折服,回朝后升任中书舍人。 他四次拜相,每次都能精准踩中“政治风向”。 可权力这东西,像“饮鸩止渴”。 掌权后的蔡京,渐渐忘了初心。 他大兴“花石纲”,搜刮江南奇珍异宝供宋徽宗享乐。 他设立“应奉局”,派爪牙四处掠夺民财。 甚至纵容儿子蔡攸干预朝政,父子反目后互相倾轧。 最讽刺的是,他当年因“灵活应变”被保守派排挤,后来却成了“党同伐异”的急先锋。 “伴君如伴虎”,这句俗语在蔡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宋徽宗起初欣赏他的才华,后来却厌烦他的专权。 童贯与他结盟,最终却联手蔡攸将他排挤出朝。 晚年的蔡京,被贬到儋州,身边只剩几个仆人,连饭都吃不饱。 蔡京死后,百姓拍手称快,《宋史》将他列入“奸臣传”,骂名流传近千年。 但如今我们发现这个“奸臣”并非一无是处。 他对王安石的感恩是真的,对艺术的追求是真的,甚至在某些政策上也有可取之处。 正如那句老话“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还原真实的蔡京:治世之才和奸佞权臣如何“矛盾”地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