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原来的班主任上周退休了,新换了一个班主任。孩子说方老师特别温柔漂亮,看这面相就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好老师,这样的老师谁不稀罕~ 这位被孩子夸“面相好”的方老师叫方晴,26岁,今年夏天刚从师范大学学科语文专业毕业,拿到教师资格证的第二天,就填了这所外来务工子女占比超七成的小学的应聘表。 我特意问了孩子更多细节,小家伙说得眼睛发亮。说方老师讲课的时候,声音软软的但特别清楚,班里最调皮的男生上课走神,她也不会批评,只是走过去轻轻敲敲桌子,递个眼神就管用。前几天班里一个女生忘带文具,方老师直接从自己包里拿出铅笔和本子,还笑着说“以后记得检查书包,老师的先借你用”。这些细碎的小事,在孩子眼里都是天大的温暖,也让我真切感受到,好老师从来不是靠“面相”,而是靠实实在在的行动。 26岁,正是很多年轻人追求高薪、向往大城市优质资源的年纪,方晴却主动选择了这所条件不算优越的学校。我后来了解到,这所小学的学生大多跟着父母在城市打拼,很多孩子的父母早出晚归,陪伴和辅导的时间很少,有些孩子甚至因为普通话不标准,上课不敢主动发言。方晴知道这些情况后,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学校,帮基础薄弱的孩子补拼音、练朗读;放学后还会留十分钟,和几个内向的孩子聊聊天,问问他们家里的情况,鼓励他们大胆表达。 有一次开家长会,方晴特意准备了一本厚厚的笔记本,里面记着每个孩子的特点和进步。她指着本子跟我们说,班里的小宇同学,刚来的时候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工整,现在已经能完整地写一篇短文了;小诺同学以前上课总低着头,现在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还能帮老师收发作业。说着这些的时候,她的眼睛里满是骄傲,那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不是装出来的。 其实现在很多师范毕业生,更愿意选择重点学校或者城市核心区域的学校,那里的教学资源更丰富,晋升空间也更大。像方晴这样,放弃更好的机会,扎根在基层小学,用心对待每一个外来务工子女的老师,真的不多见。她告诉我,自己的父母也是外来务工人员,小时候她也在类似的学校读书,遇到过一位好老师,正是那位老师的鼓励,让她有了考上师范大学、成为一名教师的梦想。现在她想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让更多外来务工子女感受到教育的公平和力量。 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他们跟着父母背井离乡,在城市里努力扎根,却常常因为家庭条件、教育资源等原因,面临着比同龄孩子更多的挑战。而像方晴这样的老师,就像一束光,照亮了这些孩子的求学之路。她不仅教给孩子们知识,更教会他们自信、勇敢,让他们知道,无论出身如何,只要努力,就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我见过不少老师,有的只顾着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的情况漠不关心;有的则过分看重成绩,对成绩差的学生缺乏耐心。但方晴不一样,她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用爱心和责任心,温暖着每一个幼小的心灵。她常说,教育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种子,只要用心浇灌,就能开出美丽的花朵。 方晴的选择,不仅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年轻一代的担当和情怀。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真正的好老师,不在于教出多少成绩优异的学生,而在于是否能用心对待每一个学生,是否能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