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纪登奎倒下前,说了一句话:“我不行了,我要死了。”那天他刚吃过晚饭,在自家院子里

纪登奎倒下前,说了一句话:“我不行了,我要死了。”那天他刚吃过晚饭,在自家院子里溜达,本来是散步消食,谁都没想到,一场彻底的告别就在几分钟后发生。他没有等到回忆录动笔的那天,也没来得及跟家人说清后事。 ​家人听见这话时还以为是老人口误念叨,毕竟刚吃完热饭,脚步都透着几分缓劲,院里的路灯刚亮起来,昏黄的光裹着晚风,看着格外安稳。谁曾想话音落没几分钟,他身子一沉就往旁边倒,手还没抓住院角的石凳,人已经没了支撑,家人扑过去扶的时候,连呼喊都透着慌神。 纪登奎是山西武乡人,1937年就跟着党干革命,那会儿才14岁,搁现在就是个刚上初中的孩子,却已经扛起了保家卫国的担子。他没读过多少书,全靠在革命队伍里摸爬滚打学东西,从太行山区的游击队员做起,跟着部队打日军、斗伪军,一步一步熬上来的,不是靠投机取巧,是真刀真枪拼出来的资历。抗战时期他在晋冀鲁豫根据地搞民运工作,说白了就是发动老百姓支援前线,征粮、招兵、护粮,哪件都是得罪人的苦差事,可他从没抱怨过,老百姓都愿意听他的,因为他不贪不占,自己吃粗粮,把细粮留给伤员和战士,这点在当时特别难得。解放战争时期他跟着刘邓大军南下,参加过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打过不少硬仗,身上也留了好几处伤,晚年阴雨天还会隐隐作痛,家人劝他去医院看看,他总说“当年比这重的伤都扛过来了,这点疼不算啥”。建国后他在河南工作多年,主抓农业和工业,那会儿国家百废待兴,河南又是人口大省,粮食问题特别突出,他天天泡在乡下,跟农民一起下地种庄稼、修水渠,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是真能俯下身子办实事。后来到中央工作,他也始终保持着朴素的作风,家里没什么值钱物件,衣服都是洗得发白的旧布褂,吃饭也都是家常小菜,从不让家里人搞特殊。他退休后最大的心愿就是写回忆录,不是为了给自己树碑立传,是想把自己经历的那些事儿记下来,尤其是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战友,他总说“那些小伙子年纪比我还小,没看到新中国成立就没了,我得把他们的名字和事迹写下来,不能让后人忘了他们”。他从1980年代中期就开始准备,每天早上起来就翻看旧资料、记笔记,怀里总揣着一个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写着战友的名字、牺牲的时间和地点,还有一些战役的细节,有的地方记不清了,他就托人打听当年的老战友,反复核实,生怕记错一个字。那天晚饭他吃得很少,就喝了小半碗粥,吃了两口咸菜,家人问他是不是不舒服,他说“没事,就是有点累,溜达溜达就好”,谁能想到这一溜达,就成了最后一程。家人扶着他的时候,摸到他怀里的小本子还在,翻开一看,最后一页写着“平型关战役,记得补充战士小李的事迹”,那个小李是他当年的战友,牺牲时才16岁,是个通信兵,送情报时被日军打死的,这件事他记了一辈子。其实他晚年身体一直不太好,血压高、心脏也有问题,医生早就叮嘱他要静养,别劳累,可他总想着回忆录的事儿,天天熬夜整理资料,家人拦都拦不住。我觉得纪登奎这一辈子,活得特别通透,身居高位不骄奢,退休后不恋权,心里装的要么是国家要么是战友,没有一点官架子,这种老一辈革命者的风骨,现在真的很少见了。现在很多人对这些老一辈的故事了解太少,甚至有人瞎编乱造抹黑他们,其实他们当年的付出,远比我们想象的更艰难,没有他们当年的坚守和牺牲,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安稳日子。纪登奎没等到回忆录动笔就走了,这是他的遗憾,也是我们的损失,那些没被记录下来的故事,可能就真的随着时间慢慢被遗忘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