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王安石对蔡京好,蔡京记了15年。王安石罢相后,蔡京权倾朝野,仍暗中照拂王家子弟—

王安石对蔡京好,蔡京记了15年。王安石罢相后,蔡京权倾朝野,仍暗中照拂王家子弟——虽名声狼藉,这事办得是真良心!   开封博物馆 “宋四家” 展柜前,蔡京的《草堂诗题记》墨色如新。   题跋里 “荆公知我” 四字被游客忽略,却藏着他一生的起落。   世人骂他 “六贼之首”,却少有人知他的才华与感恩。   1072 年杭州,24 岁的蔡京握着狼毫,在《青苗法改良十策》上落笔。   他是新科进士任通判,熬夜细化新法,提出 “以工代赈” 的巧思。   “此法若行,能济贫弱。” 他对下属说,眼里闪着变法的热情。   王安石见奏折后拍案:“你这脑子,比我帐下谋士灵光!”随即召他入京城修订新法条例。   1075 年汴京,蔡京因修订新法有功,升任中书舍人。   他起草的变法条文逻辑缜密,连保守派也难挑错处。   “蔡舍人笔下有乾坤,新法推行顺畅,他功不可没。” 王安石赞道。   同时,他的书法声名渐起,苏轼见其字叹:“笔法精妙,后生可畏。”   那年他书写的《谢赐御书诗》,在汴京被争相临摹,一字值千金。   1086 年江宁,王安石罢相病逝,蔡京也被贬为推官。   他带着亲手誊抄的《青苗法》条文,到王安石故居祭拜。   “大人当年知遇之恩,我不敢忘。” 他对着灵位磕头,泪水打湿纸页。   闲暇时,他潜心书法,将悲愤融入笔墨,《江村诗》便成于此时。   此作后来被藏入内府,成为宋代书法的经典之作。   1091 年成都,蔡京任知府,一边处理政务,一边精进书法。   他主持修缮都江堰,制定 “分水定则”,保障了万亩良田灌溉。   “为官当为民,这是荆公教我的。” 他对下属说,政绩显著。   同时,他写下《成都帖》,笔法潇洒,被时人称为 “蔡体风骨”。   得知王安石侄子王防遭刁难,他暗中写信解围,不留姓名。   1102 年汴京,55 岁的蔡京拜相,走进宰相府第一件事是展书法。   他写下 “变法续志” 四字挂在书房,决心延续王安石未竟的事业。   任内他改革币制,发行 “崇宁重宝”,稳定了北宋金融秩序。   书法上,他的《宣和书谱》序言,奠定了宋代书法理论基础。   还暗中提拔王家子弟王防任开封府推官,兑现对王安石的承诺。   1110 年汴京,蔡京第四次拜相,权倾朝野却未忘初心。   他组织编撰《政和五礼新仪》,规范国家礼仪,影响深远。   书法成就更达顶峰,所书《草堂诗题记》,笔法雄浑,气势磅礴。   “蔡相公书法与政绩齐辉,古今少有。” 宋徽宗赞道,常召他论书。   但他也渐失本心,大兴 “花石纲”,为日后骂名埋下祸根。   1125 年,蔡京失势被贬儋州,行囊里只装三样东西。   一是《青苗法改良十策》手稿,二是王安石的手札,三是《草堂诗题记》拓本。   路上断粮,仆人想卖拓本换米,他怒喝:“这是我的心血,比命金贵!”   百姓扔烂菜叶骂他,他不躲,只抚摸拓本上 “荆公知我” 四字:“我没忘恩。”   1126 年儋州破庙,蔡京躺在草席上,手里握着半截狼毫。   他想再写 “荆公知我”,却已无力落笔,只能喃喃:“我这辈子,功过难评。”   临终前,他嘱咐仆人:“把我的书法和新法手稿,交给后世评说。”   享年 81 岁,死后《宋史》将他列入 “奸臣传”,书法成就却未被抹杀。   如今,开封博物馆的展柜里,《草堂诗题记》与《青苗法》手稿复刻件并列。   讲解员说:“蔡京是复杂的人,有书法成就、变法贡献,也有过错。”   游客们看着字,听着他的故事,有人叹:“原来奸臣也有才华与温情。”   研究宋史的学者说:“他的功过,该放在历史语境里客观看待。”   而那 “荆公知我” 四字,依旧在墨色中,诉说着一段不为人知的过往。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还原真实的蔡京:治世之才和奸佞权臣如何“矛盾”地重合)

评论列表

新手上路
新手上路 4
2025-11-28 15:39
蔡京和宋徽宗,反正有一个人坏。
猎鹰
猎鹰 2
2025-11-28 14:01
一个不忘报恩的人能坏吗?历史通常胡说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