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大学校长郑强到西部某大学参加校庆时,三天内无人接待,因为该大学的领导都在围着名校

大学校长郑强到西部某大学参加校庆时,三天内无人接待,因为该大学的领导都在围着名校校长们转。他来到学生食堂吃饭,吃饭时这位中国网红教授被认出,于是数百人山呼海涌,惊动校方,当晚该校领导率众到宾馆道歉。 当晚领导来道歉,话说得漂亮。他笑笑,推掉酒局,提着饭卡绕到宿舍区。楼下保安说,北区两天水压低,女生楼半夜接水要等。操场另一头,路灯坏了三盏,跑步的人摔了两次。有人塞来一张纸条:别管小号了,实验楼更要紧。第二天早上他去门锁锈死,灭火器过期,插排像藤蔓。实验员挤出一句:报修排队,没人跟进。 他不发火,拿出本子,逐项记,旁边学生问能不能真改。他说,先把清单贴出来,让全校人盯着办。如果拖着不办,我来催,办不下来,我找你们一起去问。那一刻,现场很静,没人鼓掌,有人低头笑。 这事后来传开了,有人说他在秀存在。我不认同。喜欢秀的人不会半夜摸黑看路灯,更不会把钱砸在不显眼的管线和消防上。他要的是一套能转起来的机制,而不是一场好看的道歉。 我在现场听到几个刺耳的句子:老师讲课就当聊天,学生上课就当打卡;领导只管牌面,不管插座。说实话,这些话不新鲜,但从校长嘴里被反复追问,气氛就变了。你越直面越有人跟你站在一起。 他后来定了一个小规则:每周傍晚走校道,随机进一间教室听十分钟,出门留一句建议;每月公布一份“学生愿望榜”,限时销项。我喜欢这种做法,它把教育拉回到现场,把嘴上的愿景变成可检查的清单。 最打动我的不是他买了几件设备,而是他告诉学生:别把问题只发在朋友圈,发给能办的人;别把不满意只当吐槽,变成任务、设定期限、追踪结果。很多年轻人缺的不是勇气,是路径。 悬念还在:这种现场治理能不能抵住惯性?能不能从一所学校走向更多地方?我希望答案是肯定的。教育要教会做题,也要教会把生活修好。灯亮了,水来了,课稳了,学生才愿意把心放下,去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