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虽然内容不多,但争议不少,其中涉及“一二三万”、“阴阳”,更是千人千老子,各说各话,莫衷一是。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所教,夕议而教人(传本是:人之所教,我亦教之)。故强梁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一二三万”是实指,还是虚数?本章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跟40章的“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相呼应,表达的都是宇宙万物从无到有的过程。
按照王弼的观点,“从无之有,数尽乎斯,过此以往,非道之流”,“道”在有无之间,出了这个范畴,从二开始,三四五六百千万,以至无穷,离道越来越远,如同一棵树,“转多转远其根,转少转得其本,多则远其真”。
就是说,这里面的数字所表达的仅仅是一个递增关系,并非具体所指。
但是从河上公以来,尤其是战国时期的黄老道学中的“气论说”,南北朝以后的“玄学家(儒释道三教)”,以及两宋时期的“易道”学说,都将“一二三”作具体事物理解。
他们的共性是:“一”即是天地两仪未分时的“混沌之气”或“元初之气”,“二”则是“轻清上浮者为天(阳),重浊下凝者为地(阴)”,“三”则是阴阳阴阳和气。《淮南子·天文》是此说的代表。
其中较为特别的还有,河上公的解释最为复杂,他说:道生者一也。一生阴与阳也。阴阳生和、清、浊三气,分为天地人也。天地人共生万物也。
王东岳把“一”理解为天地产生之前的某种状态,“二”就是天地,“三”就是动物、植物与人类,最后,动植物与人类派生了“天下万物”。
援引《周易》而解道者,必然杂糅阴阳五行之说为其用,将老子关于宇宙万物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演化发展过程描述得杳冥玄深,比如先儒后道的高道李涵虚认为:
一者,水也,在卦为坎。坎居北方,劳卦也。万物之所以成始而成终者,皆在乎是。成终,则庶汇归根。成始,则一阳来复。阳即火也,故言水而火在其中,一生二也。水火调匀,阴阳交泰,木情萌动,物类蕃昌,是故二生三,三生万物也。
此后更是展开论述“金木水火土”与“一二三”的关系,以及丹道之妙法,颇见儒道释真功。然读之,甚不易也。
奚侗以《易》解《老》,认为“道”与“易”异名同谓,“一”即“太极”,“二”即“阴阳”,天地气合而生“和”,即“二生三”,此说随牵强,但影响甚大。
事实上,老子所谓的“一二三万”只是对宇宙万物生发过程的模式化、数字化描述,并无确指对象,无论这个“一、二、三”是什么,都不影响这一模式所表达的实质性内容,即世界有一个共同的起始点,即总根源,这个总根源就是强名之名“道”。
因此,“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表达的意思是:宇宙万物并非一下子就形成的,而是从小到大,从一到万,从简单到复杂逐渐呈现出来的。因此,对“一二三”所做的任何具体“物化”解释,都是“蛇足”之谈。
《道德经》中的“阴阳”就是《易传》中“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阴阳”吗?“阴阳”还是那个“阴阳”。如同老子之道与周礼之道一样,文字相同同,但它们被作者所赋予的作用意义却大相径庭。
《周易》没出现“阴阳”二字,但战国时期的“解易论文”《易传》却随处可见“阴阳”二字。
《易传》中的“阴阳”是万物的根本属性,二者互根互化谁也离不开谁,故云“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就是说“易道”不离阴阳,离开阴阳,就不是易之道。
然而,在《道德经》里,阴阳只出现在“万物”层面,即“负阴而抱阳”的主语是“万物”而不是“道”,“道”是没有阴阳属性的,正因为老子之道没有阴阳,没有始终、尊卑、高下、是非、美恶之别,所以更不存在两极、两端,也就不存在“扣其两端用其中”的中庸思想。
《道德经》只出现一次“阴阳”,原话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就是说,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后,万物虽然万形万名,各有属性,但无论方圆大小,刚柔黑白,必有阴阳。阴阳冲气运化,而生万物始。
至于“负阴”与“抱阳”这两个动宾词组,也并享像李敖那样,非要分清什么是“负”,什么是“抱”,只需知道老子意在说明万物皆有阴阳,可矣。
本章大意宇宙万物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一到万,从简单到复杂逐渐呈现出来的。万物都有阴阳属性,二者冲气运化形成和谐状态。
世人所厌恶的,没有比孤家寡人或断子绝孙为甚的了,但是,王公却拿来称谓自己。事情就是这样,被贬损的往往反而带来增益,而被增益的却可能带来损害。
前人就是这么教诲世人的,我(圣人)也要去传承这个道理。暴力强权统治难以善终,我将把它作为首要的传播内容。
道生混元一,混元生时空二,时空生质子中子电子三,质子中子电子生万物[得瑟][得瑟]
八卦有数的,本身就一二三,还有大衍之数。道生一三生万物并非虚的。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搞清楚什么是参天两地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