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在2000年的时候,91岁的杨伯涛在北京逝世,而他在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却仍在喊道:“黄维是个外行,坑苦了十八军。”可事实真如他所说,黄维是一个外行吗?

杨伯涛(取材网络,侵权必删)
要想了解这一段历史,我们就要将目光放在1948年的夏天。当时解放军在全国各地都吹响了反攻的号角,淮海地区也是如此,华野在粟裕将军的带领下,已经对国民党展开浩浩荡荡的攻击。
而为了抵御我军的进攻,国民党特意成立了十二兵团,下辖第十八军、第十军、第十四军、第八十五军四个军,而在军团司令的选择上,蒋介石并没有选择能打的胡琏,反而选择了黄维。
而杨伯涛此时,正是担任第十八军的副军长,这也正是为后面的事情埋下了伏笔。
当然,为什么黄维能当上这个兵团司令,则就是要另说了,这里小编就不再展开细说。
此时的黄维,能够当上这个兵团司令,完全就是赶鸭子上架,在这之前,他基本上都是后方,负责练兵之类的后勤工作,已经有4、5年没有出现在前线。对于指挥工作,自然也是有些生疏。而这也是他后面覆灭的原因之一。

黄维(取材网络,侵权必删)
1948年9月,淮海战役爆发,黄百韬所部的第7兵团被华野四面围剿,困在碾庄。蒋介石知道后,第一时间就下达命令,调集十二兵团北上,企图解开碾庄之围。
而当时,蒋介石远在千里之外,就给黄维定下了一条行军路线,但这完全是纸上谈兵,蒋介石划下的这条路线,沿途要穿过多条河流,且没有铁路、公路之类的运输要道,完全不适合大规模部队行军。
更何况,十二兵团手里就只有一个工兵营,完全不能满足这么多人所需修路搭桥工作。
如果是一个合格的指挥官,此时肯定会将这个问题反映上去。另选择一条便捷的支援路线,可十二兵团的黄维,却一个劲的执行着蒋介石的命令,最后就导致,第7兵团被全歼之后,他们都还没有赶到碾庄。
从行军路线这一点看来,黄维完全就是在照本宣科,没有自己的一点自我思维,对于一个指挥员来说,这是完全要不得,可以说,黄维是个外行,这一点上,完全没有说错。

黄维(取材网络,侵权必删)
而在走了10天之后,十二兵团终于来到了蒙城,此时距离碾庄,都还有2、3百公里的距离。可那边的战斗,都已经要结束了。
而在此时,十二兵团十八军副军长杨伯涛已经知道,拯救第7兵团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况且,从解放军的行动来看,下一步的目标,还要对他们十二兵团下手。
于是,杨伯涛找到黄维,让他注意华野部队的诱敌深入战法,最好还是坚守蒙城,构建防线。从而应对华野部队的攻势。
而此时的黄维,没有一点自我思维,面对这一重大决策,也是唯唯诺诺,第一时间还要向着国防部请示,他不知道的是,后方的人,又怎么能清楚前线的情况呢?
选他作为兵团司令,就是要让他在大事面前,有着自己决策。
很显然,黄维没有,所以他是个外行。
而在第7兵团被全歼后,蒋介石也是立马下令,十二兵团向着解放军发起进攻,从而放弃了蒙城这一个优势地点,选择与解放军进行硬碰硬。这也是很不理智的行为。

淮海战役(取材网络,侵权必删)
在战术上,黄维也是很死板的选择作战战士,更是在情况不利的时候,选择强渡浍河,留下了一个致命的破绽。被解放军部队分割,围而歼之。
被包围的第一时间,其实十二兵团都有着突围的机会,可黄维却又在第一时间,优容寡断起来,延误战机又是十一个小时,最后被解放军团团包围,再无突围的可能性。
终于,在黄维的一系列操作下,十二兵团被全歼,黄维与杨伯涛等人都被活捉,送入到了功德林之中。
从上述事实来看,称黄维是个外行,一点问题都没有。
创作不易,觉得小编写的还不错的话,给小编点一个免费的赞呗,关注走一走,好运天天有。如果能给朋友们分享一下小编的文章那就更好了哟。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