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在农村,多少父母正在为儿子贷款结婚。

“小见面8800,大见面88000,五金下来再来个88000。就这还没算房子,车子,家具,家电,订婚和婚宴。”这是表哥为

“小见面8800,大见面88000,五金下来再来个88000。就这还没算房子,车子,家具,家电,订婚和婚宴。”

这是表哥为儿子办完订婚宴后,给我算的账。

他和嫂子一边种地一边打工。

除了过年,日常里一刻都不敢停。

靠着贱卖时间和体力,同时对自己抠抠搜搜,好不容易攒了不到20万。

眼看儿子婚事定了。可刚过完订婚宴,家底就掏空了。

可真要把儿媳妇娶到家,还有房子、车子,两道坎要过。

原本想的是,农村老宅翻盖翻盖装修装修,在村里蓬一达伙一支,婚礼一办,咬咬牙也就过了。

这不是多少辈传下来的规矩么?

可现在,婚礼去酒店办几乎成了共识,不买个车,婚是绝对结不成的。

02

可让表哥头疼的是。

儿子生性木讷,眼皮浅还不爱说话,相亲相了一轮又一轮,都没有下文。--为这没少跟儿子怄气。

“人家说了,结婚是两个家的事。要是老的没钱没本事,还没社保将来连个养老金都没有,小两口早晚被拖累死。”表哥再次托媒婆多费费心时,媒婆传达了这样一番话。

让表哥胸口像压了块石头一样。

心里只是想“都是老农民,装啥了装,谁不知道谁啊”

可话说出来,又说“他婶子,再费费心吧”

很快,又一次相亲让表哥认命了。

女方是儿子的初中同学,见面转天就约着逛街看电影。

女方父母说了,“咱老一辈,就是想让孩子往好里过,房子、车子一定要有的,咱苦了一辈子,得多为孩子想想。”

句句都是实话,句句都是道理。

实话往往最伤人,可眼见儿子这次确实喜欢,对方又好不容易没再挑儿子的毛病。

再加上,几经打探女方人品不错,是个过日子的人。便不好拒绝。

03

表哥知道我之前在4S店做过金融,便和我商量。

我看表哥的神态,便知道他这是决定,要贷款给儿子结婚了。

问我,无非给自己缓缓神儿。

这件事难就难在了这。

情况是,钱已经用完了,房子车子就都要贷款。既然是为儿子结婚,就免不了要写儿子和儿媳的名字。

儿子儿媳年龄都不大,房贷和车贷如果只申请一个,审批通过还有机会;可如果房子车子同时申请,很有可能一个都批不了。

所以,就意味着要贷款买房,全款买车。

表哥老两口就不得不,借或贷,来解决房子的首付和车的全款。

这两项一加少说得20-30万。就这,还没算婚礼杂项开销......

已经到这一步了,能怎么办?

牙碎了都得往肚子里咽,总不能鸡飞蛋打,一拍两散。

04

表哥的例子,并非个例。

之前在4S店做金融的时候,每逢年关是汽车销售的大旺季。

其中,因儿子结婚做婚车的占比极高。

在农村很大程度上,贷款结婚成了个共性问题。

拿车来说,款式要女方挑,产权要是女方的名,贷款还要男方还。

这还是好的。

更多情况下,就是借,也要全款买车。

要不然怎么那么多人羡慕攀高枝;又怎么那么多人婚前巧舌如簧婚后原形毕露。

婚姻成了市场,因为教训多了要防,也又因为防的多了衍生了新的教训。

有人说,这就是穷人的悲哀。付点代价,总比打光棍强。

可有钱人呢?意味着,更好的车,更好的房,更多的彩礼,更高规格的婚礼方式。

所谓规矩成了既定事实,为面子扒成皮,既难以接受,又求之不得。

05

从订婚宴回家的路上,想起自己有两个儿子的现实处境,竟也跟着头疼了起来。

奶奶那会儿,一床喜被就结婚了。

老妈那会儿,顶多也就打个柜子,几床铺盖,缝纫机和二八大杠。

现在呢,我们这彩礼算是少的,往东走,单单彩礼已经从18万涨到了28万。

加上汽车的普及,便成了婚姻入场券的必需品。

如果还要把房加上。

为下一代办完婚礼,嫣然就是注定要压在父母身上的一座大山。

而随着时代变化,这座大山越来越重,又让多少家庭一辈子很难翻身。

06

这张婚姻的入场券,好像正在经历一场极度扭曲的攀比。

它的扭曲在于不用考虑生活的蹉跎和两代人的压力,只是一味的在一次次蜕变后,愈演愈烈。

结果呢,被面子和不切实际吹起的牛皮,在热闹退散后,化成现实,全数的摆在了小两口的未来。

往复,循环。只在等一个异类,用一种新的方式扭转乾坤。

所以彩礼到底意味着什么?婚姻又意味着什么?

多说无益,好好挣钱吧。

无论如何,把挣钱放在第一要务,就是当务之急。

不然,岂不是活得还不如一条狗。

最后,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