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觉得,癌症一发现就得马上“动刀”,好像不手术就等于坐以待毙。但真相远没有这么简单,有些癌症,手术并不是救命稻草,反而可能成了“催命符”。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临床医生反复叮嘱的无奈现实。

在肿瘤治疗的讨论中,手术常常是第一选择。但并不是所有癌症一发现就该“切切切”,尤其是胰腺癌和胆囊癌这两种类型,手术的代价可能远远高于收益。很多患者在术后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迎来了生命的倒计时。
之所以出现这种“越手术越短命”的现象,首先要理解癌症的“隐身术”。像胰腺癌,早期几乎没有明确症状,等到发现时往往已经是晚期。此时即使手术,也难以彻底清除癌细胞,反而因为手术创伤,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为癌细胞“反扑”打开方便之门。
胆囊癌也是类似的“沉默杀手”。它的早期表现通常只是轻微的腹胀、恶心,极易与胆结石混淆。很多人在体检时意外发现,急匆匆开了刀,术后才发现癌细胞早已扩散,术前乐观,术后却陷入了病情失控的悲剧。

这并不是否定手术在癌症治疗中的地位,而是提醒公众:不是所有癌症都能靠一把刀解决。特别是针对那些隐匿性强、转移快、恢复慢的癌种,贸然手术可能反而加速病程。
根据《中华肿瘤杂志》的统计数据,胰腺癌术后五年生存率不足10%。其中大多数患者在术后一年内病情复发或者出现肝转移、腹膜种植转移等情况。
对比之下,一些未手术但接受综合治疗的患者,反而在生活质量和生存周期上表现更好。
临床上,医生常常面临的是患者和家属“要求尽快手术”的强烈诉求。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最宝贵的并不是“立刻动手术”,而是“是否适合手术”。有经验的肿瘤科医师会根据肿瘤分期、病理类型、全身状况、生物标志物等多方面因素,判断是否值得“开刀一搏”。

拿胰腺癌来说,若已经存在血管侵犯或远处转移,手术几乎无益,反而应考虑放化疗或靶向治疗。而一些早期病例,若能严格控制术前评估,选择有经验的专科团队,仍有可能争取“长期带瘤生存”的结果。
更值得关注的是,手术后的恢复期可能对患者构成第二次打击。高龄、营养不良、伴随慢性病的患者,在经历一次大型手术后,常常难以恢复元气。术后免疫力下降,感染、并发症、营养吸收障碍接踵而至,甚至因为术后不能耐受进一步治疗而错失最佳治疗窗口。
医学不是一场单挑,而是一场团队战。对癌症的治疗,需要外科、肿瘤内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学科联手制定方案。这种“MDT”(多学科会诊)模式,已被国家卫健委推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方向。它强调“个体化”和“精准治疗”,远比“发现癌就手术”的粗放方式更为科学。

在一些高发地区,如我国西南部部分省份,由于饮食结构、环境因素等原因,胰腺癌和胆囊癌发病率相对较高。公众对于体检中发现的“胆囊息肉”“胰腺囊肿”也常常过度紧张,急于切除。但大多数早期病变属于良性或低度恶变风险,只需定期随访即可。
一位65岁的退休工人李先生,因体检发现胆囊壁增厚被建议手术。术中才发现为中晚期胆囊癌,术后不到八个月便出现全身转移。他的家属后来回忆,若当初能有更多医生解释风险,或许会选择先行活检确认,而非贸然手术。
我们不能用个别案例取代循证医学,但这些真实的故事提醒我们:医学没有“万能钥匙”,只有最适合当前病情的选择。对于这类高风险癌种,手术不是绝对禁忌,而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战略决策。

在治疗之外,预防才是真正的“上策”。研究表明,长期吸烟、饮酒、摄入高脂肪饮食与胰腺癌密切相关;而胆囊癌则与慢性胆囊炎、胆结石、肥胖有关。控制饮食、规律体检、远离烟酒,比发现晚期癌后急于手术更有意义。
传统中医也强调“治未病”的理念,与现代预防医学不谋而合。保持情绪稳定、脾胃调和、避免过度劳累,对维持消化系统健康具有积极意义。这些生活方式的改变,虽然不如手术“来得快”,但却是最根本的健康保障。
在全球范围内,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也提出“癌症慢病化管理”理念,强调通过综合治疗手段,将某些癌症的生存周期延长,甚至与慢性病并存。这种思路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不是打败癌症,而是学会与之共处。

换句话说,不是所有癌症都要打到底,有时候,放下手术刀,反而能握住更多生机。
听到“癌症”二字,不必马上谈“刀”色变。听医生的,不只是听治疗方案,更是听他们对全局的判断和经验积累。也许,延长生命的方式,并不总是最激烈的那种。
参考文献:[1]张强.胰腺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进展[J].中华肿瘤杂志,2021,43(6):481-485.[2]李敏.胆囊癌外科治疗现状与挑战[J].临床外科杂志,2020,28(10):950-953.
健康声明:本文所述内容仅用于公众健康知识传播,不能作为诊断、治疗或用药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切勿自行判断或延误治疗。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