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固仁
李清照的 “富二代” 身份,并非普通的 “家境优渥”,而是北宋士大夫阶层顶级资源的集合体。父亲李格非虽官至礼部员外郎作为 “苏门后四学士” 之一,李格非在汴京拥有毗邻文人雅集地的宅邸,家中藏书逾万卷,李清照自幼便能接触到大量的珍稀典籍,这种 “随手可得的知识财富”,是普通平民子女难以想象的。

相关画像
更关键的是外祖父王拱辰的家族实力:这位宋仁宗朝状元曾官拜三司使(掌管全国财政的 “计相”),在汴京与洛阳均有田宅,仅洛阳庄园便有 “亭台二十余处,僮仆百人”。李清照少年时随母亲省亲,在王宅见识过 “金兽炉燃沉香,玉碗盛新茶” 的日常,也参与过 “以诗赌茶” 的文人游戏 。总之李清照的世界没有被贫穷限制想象。彼时的她,无需为生计烦忧,甚至能以 “才名” 动用家族资源:18 岁时,她为求一幅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摹本,由父亲出面,以 “三十万钱”(相当于当时普通农户十年收入)从汴京古董商手中购得,这份 “任性”,正是 “富二代” 身份赋予的底气。
因为父亲李格非已经续娶,他有了后妈,对父亲的这次二婚,后世未曾找出李清照的相关态度。李清照便在笄礼之后从明水到了汴京不久嫁给赵明诚后,李清照的 “富二代” 身份升级为 “双家族资源整合”。赵家虽非顶级巨富,却是山东青州的世家大族,赵明诚父亲赵挺之官至尚书右仆射(宰相),家中在青州有 “良田千亩,当铺两所”,每年田租与当铺收入便有 “白银五千两”,这笔稳定收入,成为夫妻二人收藏金石的 “启动资金”。
他们的收藏并非盲目积累,而是以 “家族财力” 为支撑的系统性工程,我们不能不怀疑他们家有黑产收入,因为每月初一、十五,赵明诚便从官俸中拿出 “五十缗”(约五十两白银),与李清照同去青州相国寺古玩市场 “淘宝”。一次,有人持唐代韩愈手书《昌黎先生文集》残卷叫卖,开价 “二百缗”,夫妻二人当即 “尽出当月俸禄,并典当了李清照的一支金钗” 才购得 —— 这支金钗是她出嫁时的陪嫁,“赤金嵌红宝石,重一两二钱”,当时市价恰能补差价。这种 “为文化掷重金” 的魄力,正是 “富二代” 对财富的独特运用。
到政和年间,他们的收藏已达 “金石碑刻两千余通,古籍善本三千余卷,书画真迹百十余轴”,仅一部北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孤本,便是以 “三百两白银” 从一位退休官员手中购得,相当于当时青州知府半年的俸禄。为存放这些藏品,赵家专门扩建了 “归来堂” 藏书楼,楼中 “置楠木书橱十二架,每架配铜锁,防虫药香年耗十斤” 这种养护成本,若非家族持续输血,根本无法维系。可知李清照的财力当时已经是北宋官宦氏族的顶流。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轻描淡写的 “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背后是两大家族的财力托底;而 “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 的闲这份有钱的任性,这也为日后她的行事风格和悲剧下场埋下了伏笔。北宋被灭,是李清照夫妇人生的一粒尘埃却把他们彻底压垮。靖康之变是李清照 “富二代” 人生的厄运开始,她与赵明诚南逃时,仅能从青州藏品中挑选 “最贵重者,装十五车”,其余 “书册什物,悉为金人所掠”南渡后,家族产业尽失。
李格非在汴京的宅邸被焚毁,王拱辰家族在洛阳的庄园被改为金军军营,赵家在青州的田产被没收。赵明诚病逝后,李清照更是陷入 “颠沛流离,衣食无着” 的困境,落差直接就是断崖式。为了筹措路费,她不得不变卖仅剩的藏品:在绍兴,她以 “二十两白银” 卖掉一幅五代黄筌的《写生珍禽图》,这幅画早年购入时耗资 “百两”,如今折价出售,财富瞬间缩水。命运似乎和她开了个巨大玩笑,赵世家族的轰然塌方让李清照的命运急转直下。1107年,赵挺之在党争中落败,被罢相,随后去世。遗孀郭氏率领儿子、儿媳到青州私宅隐居。在这里,李清照把她和赵明诚的书房命名为“归来堂",又从陶渊明的“审容膝之易安”一句中,取“易安”二字为号。生活稳定、心态平和,闲情逸致也油然而生。

相关画面
赵明诚和李清照在花朝月夕之中,手牵手、肩并肩尽情游赏,作诗联句……正如李清照自己后来追述的:“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夫妇擅朋友之胜",是夫妻,更是知己。在青州隐居了几年之后,赵家可谓时来运转。赵挺之的政敌失势,朝廷恢复了赵挺之被追夺的官职,赵家长子和次子官复原职,三子明诚即将步入仕途然而命运又是一次考验来临,这次改变李清照生活的是战乱。1126 年,来自北方的金人攻陷大宋都城汴京,掳走国君史称"靖康之变”。国破逢家难。此时赵明诚母亲去世,他不得不去奔丧,举手告别之际,赵明诚命令似的对妻子说:“形势危急之时,对我们存下来的那些金石礼乐之器,你必须亲自掌管,与这些宝物共存亡,千万不能忘记。"说罢,骑马奔驰而去。
李清照在池阳仅仅待了一个多月,就接到丈夫卧病的消息。她又急又怕,日夜兼程去看丈夫。然而到达时,赵明诚已病入膏肓,很快去世。李清照遂成为中年丧偶的"未亡人"。料理完丈夫的丧事后,时局更加紧张,李清照派人将赵明诚遗留下来的部分金石文物先送走,准备投奔在洪州的亲戚李擢。不料,洪州失陷,李清照派人运去的书画文物都没了;又有奸人讹诈,想以低价收购其余的文物;金兵也在继续南进,她走投无路,只得投奔弟弟。
李清照的弟弟负责编写诏书 ,跟随御驾行动,李清照乘船在浙东一带紧紧追赶御舟,却处处扑空。正在这时,她又听到传言,说赵明诚在世时,曾以玉壶投献金人,贿赂通敌,还有人因此事秘密弹劾他。为了替丈夫洗清罪名,李清照拿着家中古玩,更加着急地追赶御舟。当她好不容易到温州时,朝廷的情况已经非常危急,长期的辗转流徙让她生了一场大病,金石文物也损失大半。谁知,家里小偷光顾,她豁出命保护的几箱书画砚墨被偷走,失窃后,李清照痛不欲生,病情加重,每日昏昏沉沉。她这一病不要紧,又给坏人钻了空子。这个坏人不是别人,正是她在安徽池阳认识的老朋友张汝舟。
刚认识时,张汝舟就觊觎赵、李船载车满的贵重文物,而不是李清照的脸,此时他看李清照寡居病重,其弟不谙世情,便虚情假意骗婚。李清照应该有点恋爱脑,遇到一些骗子男人并无识别的经验,于是很快便和张汝舟再婚。

李清照笔墨
婚后3个月,李清照发现张汝舟看重的其实是那些文物古董,便"讼其妄增举数",告发张汝舟谎报参加科举考试的次数骗取官职。张汝舟随即受到惩处。但依照当时的刑律,妻子告发丈夫需服刑二至三年。亏得赵明诚的姑表兄弟搭救,李清照才在狱中待了数天后被放出来。她的这次婚姻,也随着牢狱之灾的结束而结束。李清照与张汝舟离异后,病情虽然有所好转,但由于不少亲朋对此事的不理解,她一度十分孤独,也就更加思念已故的前夫赵明诚。
作为“夫妇擅朋友之胜"的志同道合者,她对丈夫以毕生心血编撰的《金石录》无比珍视,在其逝世后,重读此书,挥泪写下了一篇感天地泣鬼神的《(金石录)后序》。然而李清照对于前夫赵明诚的感情也受到了此后历史的一些争议,这个超级富二代女人将二代家族的所有产业都没能守住,这里面既有时代动乱的原因,同时李清照自己作为女人来讲,她没有驾驭财富的能力,她很傲气、又偏执,大是大非面前缺乏理性判断,执行力很弱,从小任性的性格到了中年后却成了巨大性格缺陷,恋爱脑对她来说是一种病,从开了天局的人生,到夫死迅速改嫁又破产又坐牢,生活中的她输的是一塌涂地,只是在文化史上多了一份独特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