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孩子以后孝不孝,看这 4 个“小苗头”就够了,希望你家一个不占

刷到一个灵魂拷问:“你养孩子时最怕什么?”有个回答很戳我:不怕他成绩不好,也不怕他没出息,而是怕我掏心掏肺养大他,他连我

刷到一个灵魂拷问:“你养孩子时最怕什么?”

有个回答很戳我:不怕他成绩不好,也不怕他没出息,而是怕我掏心掏肺养大他,他连我生病都懒得问一句。

父母都盼着孩子长大后懂感恩、能心疼人,但现实中,长大后能对父母上心的又有几个呢?

有人成年后对父母冷漠如陌生人,有人将父母当做提款机。

那如果父母能提前预判,从小就给孩子多一些正面的引导,结果会不会好一些呢?

从统计数据来看,是可行的,毕竟孩子未来孝不孝顺,从小就已初见端倪。

比如一般具有下面这4个特征的孩子,未来大概率不会太孝顺,父母就得提早做好打算。

对长辈 “呼来喝去”,没半分敬畏心

不懂得尊重,何谈孝顺?

“奶奶,给我拿瓶可乐!”

“妈,你怎么还没做好饭?饿死了!”

总有孩子这样对长辈说话,语气里满是命令,长辈却笑着纵容:“孩子还小,不懂事,长大就好了。”

可真的会 “长大就好” 吗?

同事家的侄子就是例子,从小他让奶奶端饭、让妈妈背包,稍不满意就摔东西,家人总说 “等他懂事就改了”。

结果现在 16 岁了,妈妈生病让他帮忙倒杯水,他都不耐烦地说 “你自己没手吗”,奶奶劝他少打游戏,他直接把房门摔上。

孩子第一次对长辈没礼貌时,你没制止,他就会觉得 “这样做没问题”,慢慢变成习惯,这就是心理学上的 “行为强化理论”。

李玫瑾教授曾说:“6 岁前不教孩子懂规矩,以后你再想管,就管不动了。”

事实也确实如此,敬畏心是孝顺的第一步,连长辈都不尊重的孩子,长大后很难突然学会心疼你。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做过一项调查:在 12-18 岁的孩子里,72% 对长辈没耐心的,小时候都有 “呼来喝去” 的习惯。这些孩子长大后,很少主动关心父母,甚至会觉得 “父母老了没用,只会添麻烦”。

把父母付出当 “理所当然”

习惯了被宠,就忘了感恩

“妈,我的校服呢?赶紧给我找!”

“爸,这个月零花钱怎么还没给?你是不是忘了?”

很多孩子习惯了父母的付出,就像习惯了空气存在一样,从没想过 “爸妈也会累”。

有次在超市看到一个男孩,妈妈拎着大包小包的菜,还得帮他背书包,他却嫌妈妈走得慢,说 “你能不能快点,我还要去玩呢”。

网上有个热门提问:“为什么现在很多孩子不感恩?”

高赞回答说:“不是孩子天生冷漠,是父母把‘付出’变成了‘理所当然’。你帮他做所有事,从不让他参与,他就会觉得‘这些本来就是你该做的’。”

那些被宠上天的孩子,往往觉得 “父母的辛苦与我无关”。

就像曾经看到过的一个新闻,有个大学生,每月向父母要 5000 元生活费,妈妈失业说要减少开支,他竟骂道 “养不起我你生我干嘛”。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怎么会主动照顾父母?

犯错后总怪别人

没担当的孩子,不会懂 “责任”。

“我摔倒是因为地太滑!”

“花瓶碎了是猫碰的,跟我没关系!”

很多孩子犯错后第一反应就是推卸责任,小时候家长还觉得 “孩子挺机灵,知道找理由”,却没发现,这种 “没担当” 的习惯,长大后会变成 “不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

心理学里的 “归因偏差” 理论说:总把错推给别人的孩子,会慢慢形成 “我永远没错” 的认知。

小时候摔了怪地滑,长大后没工作怪父母没本事,父母老了需要照顾,他就会怪 “你们为什么不老老实实自己过”。

邻居家的男孩就是这样:小时候打破了爷爷的老花镜,他说 “是爷爷自己放错地方”;上学忘带作业,他说 “是妈妈没提醒我”。

现在20多岁了,没工作在家啃老,还怪父母 “没给我找好工作”,爷爷生病让他去医院陪护,他说 “我又不是医生,去了也没用”。

相反,有担当的孩子从小就懂 “自己的错自己担”。

同事儿子,6岁时不小心把爸爸的电脑电源线弄断了,他没哭也没找借口,而是主动说 “爸爸,对不起,我会用我的零花钱赔你”。

后来他用攒了2个月的零花钱买了新电源线,爸爸说 “那一刻我知道,这孩子将来不会差”。

有项数据显示:83%有担当的孩子,长大后会主动承担照顾父母的责任;而总推卸责任的孩子,这个比例只有19%。

对父母的辛苦 “视而不见”

没同理心的孩子,不会疼人。

“妈你别唠叨了,烦死了!”

“爸你能不能别咳嗽了,吵得我没法写作业!”

有的孩子对父母的辛苦特别 “迟钝”:妈妈加班到凌晨,他只关心 “我的早餐呢”;爸爸腰不好还在搬东西,他只觉得 “别挡着我看电视”。

这种 “没同理心” 的孩子,长大后很难真正心疼父母。

教育专家曾说:“孩子会不会疼人,看他能不能主动帮你做小事。比如你擦桌子他递抹布,你累了他给你捶捶背,这些都是孝顺的萌芽。”

网上有个小女孩的视频很火:妈妈感冒了躺在床上,3 岁的她搬来小凳子,给妈妈盖好被子,还端来一杯温水,说 “妈妈你喝点水,我陪你睡觉”。

网友评论说 “这孩子从小就有同理心,将来肯定孝顺”。

研究发现:经常让孩子 “换位思考” 的家庭,养出的孩子同理心比其他孩子高 35%。

所以建议,家里要多一些这样的换位思考训练,比如:

妈妈可以说 “我今天搬了很多东西,腰好疼,你能帮我揉揉吗”,让孩子知道 “妈妈也会累”;

爸爸可以说 “我今天加班没吃饭,有点饿”,让孩子知道 “爸爸也需要被照顾”。

写在最后:

有人说:“养孩子就像种小树,小时候要及时修剪枝丫,才能长得直、长得高。”

孝顺也一样,不是等娃 18 岁突然开窍,而是靠父母在日常的小事里,一点点教他 “尊重长辈、体谅他人、承担责任、懂得感恩”。

别觉得 “孩子小,不懂事” 就纵容他对长辈没礼貌;别觉得 “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就不让他参与家务;别觉得 “犯错没关系”,就帮他找借口推卸责任。

今天在他心里种下 “尊重” 的种子,明天他才会对你有耐心;今天让他学会 “体谅”,明天他才会在你生病时关心你;今天教他 “担当”,明天他才会在你老了时扛起责任。

最后,愿每个父母都能养出一个懂感恩、会心疼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