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桡哲,独立学者。10余年来,致力于东岳哲学的革新、研究、传播和发展。
著有原创哲学理论:“外在生存结构论”、“群团化分工论”;《三大起源通论》(含生命起源、意识起源、社会起源);心理学基础理论《心理学原理》、《人格学原理》;哲学通史《物演哲学史》;美学基础理论《物演美学论》。
柏拉图的“理念论”
前文已具体说清楚了理念本身,本文继续
二、理念从哪里来?
在柏拉图看来,理念或形式是抽象的、概念化的实体,是与具体的任何事物完全分离的,是脱离于我们感觉的事物而绝对独立的存在,柏拉图认为“理念”这个真正的“知识”来源于灵魂。
比如说,任何具体的马和人都是这永恒形式理念“马和人”的复制和反映,而具体的马和人最终都会流变消失,有生有灭,但是理念的马和人是永恒的、绝对不变的,并且是先于并独立于事物而存在,这个理念就是源于灵魂的。
同时,柏拉图认为理念或形式是真正的、不变的、绝对的实在,是要优于具体事物的,因为具体事物仅仅只是表象,而背后的理念或形式才是事物的本质原型,具体事物只是对理念或形式的复制。
然后,柏拉图认为理念或形式所指谓的既不是物质的、也不是精神的,不是非时空性,更不是非空间性的,但却是真实客观存在的。这里我们要知道的是,指谓对象的理念本身是人类超脱感性直观以达成高效认知普遍“对象”的媒介,这个媒介对主体而言是主观的,但实际上是客观的,因为其客观在于使得主体能快速达成对“对象”的识辨。
比如说,一个人看到森林里的一只苹果,但实际上所看到的“苹果”和森林无非就是森林和苹果的反射光打在人类的视网膜上,最终经过一系列视觉系统的整理,形成了苹果和森林中其他物的理念的准确差别,然后才能准确去摘那个能吃的苹果。
但要知道,森林里那么多对象,都在反射不同波长的光波,是极其混乱的,这就要求人类必须建立一个快速识别对象的机制,而所谓的具象概念下的形式就是这个快速识别对象机制的产物,也唯有在这样一个简约清晰的理念下才使得人类足以把握可以作为依存对象的苹果,实现自身的稳定存在,所以理性理念相对就是人类超脱直观对“非直观对象”的把握。
三、如何发现理念?
在柏拉图看来,理念是无法用“感官”直接把握,只能通过理性去把握。那对于发现理念,柏拉图提出两种主要方式:
其一是,“回忆”。也就是我们的灵魂在与我们的身体结合之前就已经熟悉了理念,而当下的人们认识到的实在就是他们灵魂在前世已经认识到的东西,回忆即能获得理念。而且,在柏拉图看来,所谓的教育其本质就是一个回忆的过程,而回忆就是通过各种感觉来指引找到理念,比如看到石头,就想起石头的理念;
其二是,通过辩证法的活动获取理念的知识。因为,只有辩证法才能完全摆脱一切感性事物,也就是将具体的事物本质抽象出来即是理念,然后只用理性进行推理论证。而且,柏拉图认为辩证法只与理念、纯粹的思想相关,探索理念之间的关系以及建构理念体系,也才是真正的知识。
【这里发现的理念其实和理性知识其实是类似的,这都是柏拉图试图通过非感官的方式来促成。】
四、理念与事物的关系。
在柏拉图看来,理念可以用三种方式与一个具体的事物相关联;
其一是,理念是具体事物的本质;
其二是,一个事物可以说是分有了一个理念,比如美的事物是分有了美的理念,丑的事物是分有了丑的理念,但柏拉图并没有具体说是如何分有的,分有本身也有很多的问题,在此不赘述;
其三是,一个事物模仿了一个理念,是理念的摹本,分有和摹仿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以在柏拉图那里任何具体的、实际的事物最终都需要回归到某个理念上。
而且,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具体事物所要追求的目的,也就是具体事物想要达成永恒,但是永远都达不到,总是会流逝的,自身也是相对的,但无论如何,我们要知道柏拉图所认为的理念是与具体感性中的事物分裂的,没有任何联系。
【注意:无论感性逻辑中的对象还是理性逻辑中的对象,其本质都是基于不同逻辑形式对信息的整顿,由此才有了所谓感性对象和理性对象的区别,但事实上柏拉图是没有完全说清两者的具体关系,仅是认为理性逻辑中的世界就是客观世界,理性逻辑或概念中的对象就是客观存在本身。但要知道,任何对“外物”的认识是无法逃脱人类逻辑形式或精神的束缚的,即便是被称为客观的“自然科学”,因为任何科学最终都必然需要人类的感官经验去验证,人类不可能绕开自身的感官经验去获取客观的自然对象或客观规律,一切的认识认知都是人类的主观逻辑模型,只是基于不同的逻辑形式对不同信息的处理不同。
比如说,细胞、分子、原子等在自然科学上会被认为是客观存在,但实际却是人类通过科学仪器对更小的结构实体释放信息的一种整顿处理,也就必然需要人类的感官去验证。同样,从天圆地方说、地心说、日心说等时空观的变化,同样是我们人类的主观逻辑模型,因为如果这些时空观是纯粹客观的,那为什么还会不断变化,而且随着文明的进步其变革的速度越快。所以说,一切所谓自然的、客观的“科学”其实最终都是人类固有逻辑形式或固有精神下的产物,都是人类的主观逻辑模型,而不可能是客观存在本身或客观世界本身。】
摘自桡哲著《中国新哲学》柏拉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