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一年冬,濡须坞的江风凛冽如刀。太史慈站在烽火台上,望着对岸曹军营寨连绵的灯火,忽然一阵剧痛自胸腔炸开。他强撑着石墙,咳出的鲜血在月光下暗如墨迹。
“将军!”亲兵惊呼上前。
太史慈摆手,目光仍锁定江北。恍惚间,二十六年前那个搭弓射戟的少年仿佛又立在眼前。
一、 少年意气,北海鸣镝
初平二年,北海城被黄巾贼管亥部围得水泄不通。太守孔融站在城头,望着黑压压的敌军,眉间深锁如壑。
“谁能突围向刘备求援?”孔融环视帐下诸将,众人皆垂首不语。城外十万贼兵,突围无异送死。
忽有士卒来报:“城外有一少年,单骑射杀十余人,直抵城下!”
城门开启处,二十一岁的太史慈挟弓而入,玄甲染血,目如朗星。
“东莱太史慈,愿为太守送信。”他抱拳道,声音清越如箭鸣。
孔融迟疑:“君非吾旧部,何故以性命相托?”
太史慈昂首:“家母常蒙太守照拂。慈虽布衣,知恩必报。”
次日黎明,太史慈带两骑出城。贼兵初不为意,见他突然策马突阵,方大惊围堵。太史慈连发三箭,三名贼将应声落马。余众骇然稍退,他已冲破重围。
“好快的箭!”城上守军惊呼时,那袭白袍已消失在天际线。
三日后,刘备大军随太史慈驰援北海。关羽纵马与他并辔而行,忽见百步外旌旗飘动,笑问:“闻子义善射,能中旗穗否?”
太史慈也不答话,反手抽箭搭弓。弦响处,红旗穗应声而落。
关羽抚髯叹道:“真乃神射!”
二、 神亭岭下,双雄对决
兴平二年,太史慈投刘繇麾下。时孙策初定江东,率十三骑探神亭岭。刘繇惧其勇,闭门不出。
“孙策骁勇,吾当生擒之!”太史慈提枪上马,单骑出营。
岭上松涛如怒,两骑相遇。孙策朗笑:“来者莫非东莱太史慈?”
“既知我名,何不下马受降!”太史慈挺枪便刺。
双枪交错,火星四溅。战五十合不分胜负,二人滚落马下,弃枪厮打。战袍撕裂,血染荒草,犹自擒抱扭打。
“将军!吾来助你!”孙策部将黄盖骤马而至。
“休伤吾主!”太史慈同伴亦到。
二人各被救回时,仍相视大笑。孙策抹去脸上血痕:“痛快!真英雄也!”
太史慈扯下破碎战袍:“来日再战三百回合!”
此后孙策破刘繇,太史慈败走泾县。策亲率大军围城,却令三军后撤十里。
“太史子义义士,当以诚服之。”孙策单骑至城下,“天下纷乱,男儿当带三尺剑立不世功。君可愿与我共图大业?”
城门开启,太史素衣而出:“若蒙不弃,慈愿效死力!”
两双手紧握处,江东双璧终成合璧。
三、 镇守南疆,箭慑百越
归吴后,太史慈镇抚南方。时山越屡叛,聚众万人攻豫章。
军中议守城待援,太史慈却令备酒肉三日。众将疑而不解,第三日黄昏,他忽点精兵千人,夜袭敌寨。
山越军正酣饮,忽见火起,大惊溃散。太史慈张弓连射,七箭毙七酋。余众跪拜:“神人恕罪!”自此南境渐平。
建安七年,孙权北征黄祖。太史慈领前军,于武昌城外见敌楼上有裨将指画布防。
“可射中其左手乎?”孙权笑问。
太史慈目测风势,弓开如满月。箭去似流星,竟精准贯穿敌将左手按着的栏杆!
敌将骇然退走,守军气夺。孙权叹道:“昔年养由基不过如此!”
四、 流星坠地,将星归天
濡须坞的冬夜,太史慈病势愈重。孙权遣医送药,日夜问候。
这夜忽见江北火起,曹军夜攻!太史慈强披战甲登城,亲擂战鼓。吴军士气大振,箭雨倾泻,击退敌军。
回营后,太史慈召子太史享:“大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死乎!”言毕吐血数升。
忽闻营外喧哗,士卒押一曹军细作入帐。从其身搜出书信,竟是劝太史慈降曹!
太史慈冷笑,令取纸笔。众人以为要写降书,却见他挥毫写道:
“曹公雅意,慈心领之。然孙将军以骨肉待我,士为知己者死,岂可贰耶?”封缄递还细作:“带此信归曹公。”
细作去后,太史慈倚榻长笑:“得遇明主,快意平生,死复何恨!”笑声渐弱,终至不闻。
是夜,江东陨落一颗将星。孙权素服举哀,哭之恸曰:“失我臂膀!”
江北曹操得报,亦叹:“天下义士,何其少也!”
多年后,江东小儿犹传唱:“弦响旗穗落,弓开敌胆寒。神亭双雄会,濡须孤星残。”
太史慈之名,随江流东去,永镇吴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