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有千面,物有万象。
生活中总会遇到些不如意的事,碰到些让你讨厌的人。
对待那些讨厌的人,搭理,会让对方更加肆无忌惮,对抗,伤敌伤己没有赢家,在意,会让你消耗更多,那该怎么处理呢?
其实最有水平的处理方式,就藏在《道德经》里。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中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意思是说: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之争。
当你不再执着于与他人争斗时,你便已经站在了更高的维度,此时恶意将再也无法伤害你。

认知不同,不搭理
庄子讲:“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井底之蛙没有见过大海,和它谈大海,是不懂的。夏天的小虫子活不到冬天,和它谈冰,是理解不了的。没有学问的人,知识浅薄,和他淡论高深的学问,他是难以接受的。
人们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同,知识水平不等,所以对于超过自己认知范围的事物,就如同井蛙和夏虫一样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
改变一个人的认知很难,试图和他们讲道理,就是鸡同鸭讲,讲不通不说,还会影响自己的心态。
曾国藩在读书时,和一个性情古怪的书生同居一室。曾国藩的书桌离窗户比较远,为了借光,他便将书桌移到窗前。
没想到那个书生却发怒道:“你把我的光都遮了。”
于是曾国藩就问他:“那你说我应该搁在哪里呢?”
书生指着床边,说:“你搁这好了。“
曾国藩没有反驳,依言将书桌搁到了床边。没想到,晚上看书时,那个书生又生气了,说他:”这个时候了,你还读什么书,打扰人睡觉。“
曾国藩没有吭声,就改成了无声默念。
曾国藩要与书生争论,恐怕日夜都要和这个书生纠缠下去了。不争,反而给自己匀出了很多读书的时间,落得个清静。
还有一次,有个御史找曾国藩的茬,当众辱骂他,连周围人都听不下去了,但曾国藩就和没听到一样,不理不睬,不回应,也不反驳。
这个御史自己一个人骂了半天,好无意思,只好灰溜溜得走了。
对于这种讨厌的人,说得越多,麻烦越多,最好的反击方法就是漠然处之。
有道是:“常与同好争高下,不与傻瓜论短长”。
真正聪明的人,都知道将精力留给最值得的事情。

层次不同,以退为进
《道德经·第四十章》上说:“反者道之动。”
意思是,事物的发展总是朝着相反的方向运动。
当我们讨厌一个人时,如果一味地对抗和抵制,就会不断积累负面情绪,当负面情绪扩大到一定程度 ,就会激化矛盾。相反如果我们以退为进,不但可以巧妙地化解矛盾,说不定还能收获一个朋友。
美团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就遇到过一个让他非常讨厌的人,那就是他的政敌道格拉斯。
道格拉斯经常在公开场合攻击林肯,甚至用恶毒的语言诋毁他。然而,林肯对此始终保持着冷静和克制。
有一次,林肯在演讲中又被道格拉斯打断,道格拉斯用尖酸刻薄的语言攻击,林肯却微笑着回应:“道格拉斯先生,你的话让我感到非常遗憾,但我相信,只要你愿意,你一定可以成为一个伟大的演说家。你有很强的表达能力,只是你的观点有些偏颇。”
林肯以退为进的一番话,不仅化解了现场的紧张气氛,也让道格拉斯无地自容。
《道德经·第十二章》有言“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意思是说:圣人只求内在的满足,不会注意外在的刺激。
那些讨厌的人,就是外在的刺激,不要理会,专心过好自己的生活,专注内心的安宁,默默提升自己,最后,你便会站在更高的维度,降维打击轻而易举。

作家雨果曾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心若计较,处处是怨言,心若放宽,时时是晴天。
一个人的强大,不在于征服有多少,而在于包容有多广。
莫言曾经说过:“我们风尘仆仆的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不喜欢的人活着。
活好自己,勿在他人眼中修行自己,也不要在自己心中强求自己。
愿你心中常怀善意,眼里有光,脚下有路,未来可期。
📌关注我,一起读经典,悟人生,修内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