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张作霖若未殒命皇姑屯,九一八能守住东北吗?千万同胞命运或改写

1931 年九一八炮响,东北三省 148 万平方公里土地数月沦陷,3000 万同胞陷入苦难。世人无不扼腕:若 1928

1931 年九一八炮响,东北三省 148 万平方公里土地数月沦陷,3000 万同胞陷入苦难。世人无不扼腕:若 1928 年皇姑屯未殒命的张作霖仍在,这片黑土地能否保住?这个争论近百年的问题,藏在他从赌徒之子到东北王的传奇人生里。

一、泥沼出身:高粱米饭养出的韧性

1875 年,张作霖生于奉天海城小洼村,父亲张有财是当地出了名的赌徒,终日泡在赌场,家里的田地、房产陆续被变卖,最后连买大烟的钱都靠借贷。13 岁那年,张有财因赌债纠纷被人打死,年少的张作霖揣着一把镰刀要去报仇,混乱中二哥张作孚失手伤人被抓,为避祸也为筹钱救兄,他连夜逃离家乡,一路辗转到了营口高坎镇。

初到高坎的张作霖举目无亲,身无分文,只能靠混进大户人家的长工饭堂蹭饭过活。他那时年纪小,又无手艺,整日游荡在街巷,只盼着能混口饱饭,镇上的人都嫌他游手好闲,常对他打骂驱赶。有一次,他又溜进孙家饭堂抢食,被长工们按在地上殴打,眼看就要出人命,孙家的孙寡妇闻讯赶来喝止了众人。

孙寡妇见张作霖面黄肌瘦,眼神里却透着一股倔强,想起自己早逝的儿子,心下不忍。她对众人说:“这孩子只是饿极了,何苦下这么重的手。” 随后便将张作霖带回自家,让他跟着长工们一起吃饭。这一收留,便是三年。那三年里,张作霖每天都能吃上热气腾腾的高粱米饭,孙寡妇还常给他缝补衣物,把家里的旧棉袄改小给他穿。

张作霖把这份恩情刻在心里,他每天主动帮孙家放猪、扫院子,给孙寡妇装烟点灶,后来干脆跪在地上磕了三个响头,认她做了干娘。多年后他发达归来,第一件事就是去探望孙寡妇,提出接她去沈阳享福,被孙寡妇婉拒后,他立刻出钱在村里盖了五间大瓦房,每年按时送去 1000 块大洋的养老费。1924 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正酣时,孙寡妇病逝,张作霖虽不能亲自赶回,仍派副官带着 5000 块大洋和一队卫兵,按当地最高规格为她操办了葬礼,墓碑上特意刻上了自己的名字,与孙寡妇的亲儿子并列。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份从高粱米饭里长出来的情义,成了张作霖乱世生涯里最鲜明的底色。1924 年他重回高坎镇时,骑着高头大马,带着 34 人的护卫队,却在村口就下令下马步行。他把当年打骂过他的黄木匠、有过嫌隙的于二等人全都请来,对着救过他的常大爷行军礼:“没有当年各位的打骂与周济,就没有今天的张作霖。”

二、乱世崛起:从赌徒到东北王的进阶路

1894 年,朝鲜东学党起义爆发,清政府派兵驰援,征兵的队伍开到了台安。已在台安定居娶亲的张作霖,看着妻子赵春桂隆起的小腹,想起家里的窘迫,毅然报名参军。他在军中表现勇猛,很快从普通士兵升为哨长,可随着甲午战争清军溃败,部队解散,他只能带着几杆枪回到家乡。

返乡后的张作霖先是在大户人家当看门护院,靠着一身胆识和手里的枪,把附近的土匪赶得不敢靠近,渐渐有了些名气。后来辽河沿岸匪患猖獗,官府无力清剿,张作霖索性拉起一支 27 人的队伍,办起了 “保险队”,负责周边村落的安全,村民们按月交保护费,他则保证地方安宁。这支队伍纪律严明,从不扰民,比官府的兵还可靠,势力慢慢壮大起来。

1904 年日俄战争爆发,东北成了主战场。张作霖看准时机,带着手下加入日本间谍组织 “东亚义勇军”,为日军收集俄军情报。但他又不专事一方,哪边给的好处多,就给谁办事,靠着这种 “双面间谍” 的手腕,他既拿到了日军的武器资助,又没得罪俄军,队伍在战乱中进一步扩充。日本谋臣后藤新平后来评价他:“有势力有能力,唯利是图却也懂得分寸,是最合适的代理人选。”

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奉天局势动荡,时任盛京将军的赵尔巽束手无策。张作霖闻讯,带着 500 骑兵星夜赶至奉天城,跪在赵尔巽面前请命:“愿为将军效死力,平定乱局。” 他随后以铁血手段镇压革命党人,稳住了奉天局势。赵尔巽对他极为赏识,将其提拔为奉天巡防营统领。这一抱上大腿,张作霖的仕途便一路坦荡。

1916 年,张作霖打出 “奉人治奉” 的口号,赶走了袁世凯派驻奉天的督军段芝贵,自己坐上了奉天督军兼省长的位置。他重用杨宇霆等人才,整顿财政、扩建军队,短短几年就控制了吉林、黑龙江两省,成为名副其实的 “东北王”。1922 年,他组建东三省陆军整理处,建成了中国最完善的军工体系 —— 沈阳兵工厂每月能生产 4000 支步枪、100 多挺机枪,东北军兵力扩充到 36 万人,配备飞机、坦克、军舰等新式装备。

1924 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张作霖率领奉军大败直系军阀,率军进入北京,就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达到了权力的顶峰。此时的他,早已不是那个蹭饭的穷小子,而是手握重兵、统治半壁江山的军阀巨头。但权力巅峰也暗藏危机,1925 年郭松龄倒戈反奉,一路逼近奉天,张作霖一度慌乱得想逃往大连日本殖民地,最后靠着日本的暗中支持才平定叛乱。这场叛乱让他意识到,东北的安宁始终受制于日本,也让他对日本的态度逐渐强硬起来。

三、生死谜题:皇姑屯与九一八的隐秘关联

1927 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召开东方会议,确立了 “把满蒙从中国本土肢解出去” 的国策,随后向张作霖强索铁路修筑权、矿山开采权等一系列特权。此时的张作霖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唯利是图的保险队头目,面对日本的威逼,他多次拒绝,甚至暗中支持东北人民的反日游行。

1928 年 5 月,北伐军逼近京津,张作霖被迫通电下野,准备返回奉天。日本关东军见他已无法完全掌控,又不肯乖乖让出东北权益,便策划了暗杀行动。6 月 4 日清晨 5 时 30 分,张作霖的专列行至皇姑屯车站附近的铁路桥时,被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炸毁,黑龙江督军吴俊升当场死亡,张作霖受重伤,送回帅府后不久便离世,年仅 53 岁。这起事件直到 1946 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时才真相大白,确系关东军高级参谋河本大佐一手策划。

张作霖之死,成了东北命运的转折点。三年后的 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关东军悍然发动事变,张学良执行 “不抵抗政策”,东北军不战而退,短短四个多月,东北全境沦陷。于是世人不禁发问:若张作霖未死,九一八事变会是另一种结局吗?

从实力上看,张作霖时期的东北军远比 1931 年时更具战斗力。他对军队控制极严,赏罚分明,部队凝聚力远胜张学良掌权后。东北军此时拥有 20 个步兵旅、6 个骑兵旅、10 个炮兵团,还有全国最强大的空军和海军,仅沈阳兵工厂的武器产量就足以装备一个整编师。而当时关东军在东北仅有 1.4 万人,即便加上预备役也不足 3 万人,兵力悬殊巨大。

从对日态度看,张作霖向来擅长 “以夷制夷”。他早年虽依附日本,但始终守住主权底线,1925 年日本士兵枪杀东北军士兵后,他下令 “全体士兵放假,上街杀日本人”,公开宣称 “见日本兵就砍,我有的是钱”。面对日本的特权要求,他常以 “口头承诺” 拖延,实则暗中抵制,甚至引入美国资本制衡日本势力。日本战犯土肥原贤二曾坦言:“只有除掉张作霖,满洲问题才能根本解决。”

但也需看到,日本侵占东北是其 “大陆政策” 的既定目标,早在 1907 年山县有朋就提出 “维持和扩大大陆利权乃国防至上目标”。即便张作霖在世,日本发动侵略的野心不会改变,最多可能推迟事变爆发的时间。而且张作霖在早年发展过程中,也曾为获取支持出让过部分路权,这些权益为日本后来的侵略提供了便利。

更关键的是,张作霖若在世,绝不会出现 “不抵抗” 的局面。他一生信奉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从保险队时期就靠武力立足,绝不会轻易放弃经营半生的东北。他极有可能采取有限抵抗与外交博弈结合的策略,利用东北军实力与日军周旋,同时联合英美等国制衡日本,而非单纯依赖国联调停。

至于那些争议 —— 他若在世是否会杀杨宇霆?答案大概率是否定的。杨宇霆是他的 “诸葛亮”,为他策划 “秦皇岛劫械”、扩建兵工厂,虽有野心却始终未越界,张作霖对其既用且防,绝不会像张学良那样贸然将其处决。他是否会帮蒋介石打中原大战?以他的务实性格,大概率会坐山观虎斗,待局势明朗后再出手渔利,而非轻易卷入内战消耗实力。

评论列表

用户17xxx81
用户17xxx81 2
2025-10-27 13:29
他不死小本子不敢打最起码不会那么快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