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队要保证高水平的战斗力,除了科学的训练方式、先进的武器装备、充足的休息时间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军队后勤保障了,而军粮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军粮的品质和供应水平也越来越好,从大家耳熟能详的长征、抗战故事中军粮的极度匮乏到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解放军开始讨厌红烧猪肉罐头,这其中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改变历程呢?
我国古代军粮变迁
到唐朝之前,我国大多数古代军队主要是以小米为军粮的,不仅因为小米的环境适应性较强全国各地都能种植,也因为小米的耐贮藏性,根据《旧唐书》记载,“粟可藏九年”。当时的一名士兵能每天分到两斤多没有去壳的粟米,只是勉强能吃饱的分量,也没有副食。士兵们吃的时候需要将挖到的野菜和小米煮在一起,放一些盐粒煮成菜粥吃。条件好的士兵还可以放一点肉糜,就像现在的皮蛋瘦肉粥。
除了小米之外,在盛产大米的地区,也有将大米作为军粮的。据记载,公元前308年。秦国大将司马错率领十万巴蜀士兵讨伐楚国时用的军粮,就是大米。
唐朝之后,军粮开始以大米和面食为主了。小米虽然哪里都能种,但是产量是比不上稻米和小麦的,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小米逐渐被取代了。唐宋时期流行吃面食,大饼开始成为军粮,据说陕西流传到现在的“锅盔饼”就是古代的军粮,锅盔因形似士兵的头盔而得名,民间甚至还有锅盔用来当作盾牌的趣闻。除了干粮,士兵们也开始渐渐地能分到茶、酒、大酱等副食。
到了明朝,日本入侵朝鲜,在明朝出兵援助朝鲜的文献上有记载,那时的军粮大多数是米和豆。豆类主要是用于救急救荒的食物,由此可见当时军粮的供应比较紧张。到了清朝,有记载的军粮是统一准噶尔战争中士兵们用的一种炒面。炒面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炒面条,而是把面粉经过炒制加盐得到的粉质干粮,可以长期保存而且比较轻,但是口感较差,吃的时候泡在水里才能下咽。
我国古代军粮的变化不止表现在用料上,还表现在烹饪方式的改进上。根据北宋时期军事教材《武经总要》记载了一种“减重法”,取一石米,蒸熟之后再暴晒晾干,取出杂质再蒸,这种复杂的做法反复十几次,最后,原有的120斤米就浓缩成了20斤左右。士兵需要吃的时候,只需要掰下来一小块放在水中蒸煮就能饱餐一顿,这或许就是现代压缩饼干的雏形。
与外国军粮的对比
在古罗马时期,西方军粮的发展还远远落后于我国。古罗马帝国由于贮藏粮食的技术不过关,军队还处于一种能猎到什么搞到什么就吃什么的地步,士兵甚至还会一边放牧一边作战。
到了18世纪初19世纪末,法国最先开始研制军粮。拿破仑四处征战开拓疆土时发现军粮的储存问题成了一个大问题,所以专门设立了一个军用食品研究委员会,研究军用食品的标准化问题,并悬赏15000法郎征集存储食物不令其变质的方法。
1810年,巴黎一家点心铺的老板阿培尔发明了一种罐藏法,即把食物放入玻璃罐子中,用蒸锅蒸制几十分钟后塞上木塞并用蜡封口,这样可以长期保证食物不变质。军用罐头就此产生了。同时,法棍这种外皮硬、质量轻的面包也是研制军粮的副产物。
而由于食品工业发展、经济发展以及我国重前方轻后勤的观念等等因素,我国的军粮发展水平曾经一度落后于其他国家。抗战前,陆军大学校曾经针对我国军粮与外国军粮进行过对比和粗略的研究。德国陆军战时的军粮标准是:战时口粮面包750克、肉375克、豆250克、脂肪60克、咖啡25克、食盐25克,行军携带口粮是重考鸡蛋面包250克、罐头肉200克、罐头菜150克、咖啡25克、食盐25克;日本陆战队的战时军粮标准为:战时口粮精米640克、精麦200克、罐头肉150克、食盐12克、酱油20克菜渍物及调味品375克,行军携带口粮精米640克、精麦200克、罐头肉150克、酱油20克。对比德国、日本军粮,我国条件较好的国民党军队,每人每天也只能分到585-665克大米,副食标准更是无从谈起。
连国民党的军粮供应都是这个标准,我们的共产党军队当时只会更惨,长征故事我们也都听说过,红军们用青稞面当作口粮,饿了舔一口,干粮不足时甚至到处挖野餐、草根、树皮吃。当时最大的问题就是粮食供应不足,导致很多士兵饿死在路上。
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对比就是抗战时期,八路军的“小米加步枪”与同时期得到英美支援的中国驻印士兵的对比。解放前,我国罐头工业十分薄弱,中国士兵们行军吃饭还和古代没有什么区别,甚至有些贫瘠的地方还在用几千年前的小米当作军粮。因抗战时期战况复杂,军粮普遍存在供应困难的情况,尽管有全国人民积极为部队筹款送粮,但是依然不足,很多军队不说吃得多么好了,连吃饱都不能保障。然而当时有一部分国军应中英美三国之间的协议,去缅北作战,接受英美方的军粮供应,已经吃上了世界先进水平的军粮了。当时英美标准的军粮的特点就是品类丰富、肉食充足,很多常年吃不上肉的国军一开始甚至因为不适应而拉肚子。
人民解放军军粮的一路改进
建国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由于经济条件原因,军粮仍然处于较为落后的水平。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抗美援朝时期,当时的志愿军以炒面为主要干粮,“炒面配雪”的故事很有名,我们都听说过。这些炒面并不比清朝时期军队的炒面好到那里去,营养价值不是很高,仅仅能满足热量需求。但是当时甚至连这些炒面干粮都是中央各部门和东北当局倾尽全力才堪堪完成制作。由于炒面的营养价值有限,有的战士甚至得了夜盲症。到了抗美援朝战争后期,我国已经开始出现全力生产罐头的食品工厂了,能满足一些基本的罐头和压缩饼干的供应了,但是由于运力有限,还不是非常普及。
“一五计划”实施后,我国的工业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吸取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教训,我国开始努力研制、开发军粮。1950~1960年代,由于法国、美国企图在越南扶持傀儡政权,激起了越南人民的反抗,我国当时就援助了越南一大批军用物资,其中就包含着我国研发出来的代号为701和702的军用压缩饼干。这些饼干被包装在铁桶中,内部填充了氮气,在环境潮湿的越南也能长时间保存,获得了越南人民的一致好评。
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国军粮丰富度和品质的发展初见成效。当时我国研发出的761压缩饼干,支持着我军官兵一同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及之后的两山轮战。虽然761军粮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士兵认为添加了大量奶粉和油脂的761军粮吃起来香甜可口,也有士兵认为这款压缩干粮太硬容易散碎而且太过油腻,但是761军粮的饱腹感强是得到一致认可的,吃上两包就满足一名战士一天的能量消耗,是我国军粮品质改善的证明。
除了压缩饼干,在对越战争中,军用罐头也开始普及。当时的罐头种类不算非常丰富,只有二十多种,但是分量却非常足。肉类罐头主要分为两种,红烧猪肉罐头和午餐肉罐头,以当时国内的条件来说,普通人家都是逢年过节才能吃得上这种罐头,由此可见当时解放军军粮供应水准还是很不错的。甚至由于炎热潮湿的亚热带气候和高强度的体力消耗,解放军们当时更加喜欢午餐肉罐头,而不是造价更高、分量更足的油腻的红烧猪肉罐头。除此之外,还有蔬菜罐头和深受欢迎的水果罐头。以当时的军粮条件,战士们进行阵地饮食保障训练时,每个人已经可以将任何一种口味的肉罐头搭配蔬菜罐头做出5种口味以上的菜肴了。
对越战争后,我国军粮进入了发展的高速期,从解决基本的生存需求到向着系列化、餐谱化、热食化发展。
自研制自热军粮起,军粮的花样更是空前发展,各种自热米饭、炒面、速煮面条层出不穷。虽然自热食品的热量不如方方正正的压缩饼干,但是“一热抵三鲜”的道理深入人心,吃热食更是我军的优良传统,多少压缩饼干都不如一碗热腾腾的饭菜能提升士气。从06单兵食品将自热食品与即食食品二合一起,我国的军粮开始向着系列化发展。06单兵食品系列里一开始只有三种炒饭,配上几种即食食品;到了09单兵自热口粮,开始突破自热口粮品类单一的局限,不止有九种炒饭还有三种炒面,加上品类丰富的副食,士兵们可以每天换着花样吃了。09式自热口粮之后,我国又研制了13单兵自热口粮、17单兵自热口粮等系列,在不断改进中,这些军粮不仅深受士兵的好评,还得到了民间市场的好评。
在2001年举办的爱尔纳突击国际侦察兵竞赛中,竞赛最高潮的第三天天空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我国侦察兵代表在空闲时间还能利用雨水吃上热乎乎的面条,最终在这些费时少、营养价值高的军粮的加持下,我军代表队夺冠了。赛后,美军一位参赛队员在与我军交换食品品尝时,表示:“中国军粮,棒极了!”
纵观我国的军粮发展史,不仅浓缩了我国的军队发展历程,也映照出我国的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就目前来看,我国军粮仍旧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相信在更好的将来,这些问题可以不断改善。
《吃出战斗力——老山地区防御作战期间的饮食保障》邹涛
《品质与口味:新中国单兵口粮发展之路》谢明皓
《军人吃什么:中国古今军粮变化发展》萨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