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三部六病学说,是刘绍武先生多年研习《伤寒论》提出的崭新学说,目前已形成特色鲜明的学术流派,并形成了一套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完整体系。它来源于《伤寒论》,又是对《伤寒论》的继承和发挥。
“三部六病”学说是一个伟大的学说,其贯通中西古今,注重宏观整体协调,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又以西医的局部认识之长,补中医局部认识之不足,成为更有科学性、直观性、系统化、规范化、易操作的特色中医诊疗医学。
该学说是一个新的理、法、方、药系统的中医理论体系,临床诊断、辨证治疗规范准确,经验证疗效确切,是中医学的创新和发展。
三部六病学术流派的形成刘绍武先生是现代著名中医学家,是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山西“四大名医”之一。刘老之于古医籍,最推崇者首推仲景之《伤寒论》,认为辨证之精此为诸法之冠,组方之妙此为医方之首,故穷毕生精力以研习之。
然而刘老又深切体会到,当今所见之《伤寒论》已非仲景原貌,历经孙真人之搜集、宋儒之校讎,方得流传至今。书中遗漏、错简、缺失颇多,后师增入等失误也常有,使得学习不便,运用困难。如要对《伤寒论》加以整理,仅注释已不足以成其事,非得如拆旧房、营新屋不可。
先生积八十余年临床经验,通过对中医、中西医结合及与哲学的结合,及《伤寒论》的精要、细邃、全面的认识基础上,独具匠心,而形成一套“三部六病”的理论。至上世纪70年代,理论规模已粗备,为区别于原书,而名曰“三部六病”。之后由其弟子传播和弘扬。
上世纪80年代后,山西中医学院、山西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陆续自发成立了三部六病学术团体,从此掀起了学习、研究三部六病学术的热潮。2004 年,由弟子刘惠生先生重编之《三部六病精义》正式出版。
三部六病学说概貌《周易》“一分为二”的阴阳属性论是《伤寒论》辨证分型的总纲。《周易》“一分为三”的三极结构论是《伤寒论》辨证定位的基础。《周易》的“三极六爻”思想是《伤寒论》“三部六病”的渊源。
三部六病学说,沿袭仲景原意,发扬《周易》之旨,把机体划分为表、里、半表半里(亦称枢) 三个不同的空间,谓之三部。
表部与空气接触,吸氧排二氧化碳,完成气体交换;里部与饮食接触,摄取水谷精微,排泄糟粕;半表半里部与血液接触,完成人体血液循环和细胞自身代谢。 每部以阴阳属性划分为六类症候群,谓之六病,即表部的太阳病和厥阴病,里部的阳明病和太阴病,枢部的少阳病和少阴病。表里可分邪深浅,阴阳能别证寒热。
诊断一确立,治法亦相应确立。如治疗三阳病:太阳病用辛凉解表法,阳明病用攻下法,少阳病用清热法。即所谓“纠偏疗法”。至于合病、兼证之证治皆各井然。
六病辨证法既实用于外感热病,亦可用于杂病。然杂病之损害,每为集寒热于一身,合虚实于一体,用六病法辨析又多感不便,师遂又倡“协调疗法”。
所谓协调疗法,即使失衡之阴阳归于协调,以恢复体工之自然疗能,再合入局部之治疗,从而使病得愈。刘老常谓:“若无全身之协调,则难获局部之改善。”遂自拟调心、调肺等协调诸方,施之临证,每获良效。
与胡氏伤寒学派的异同点三部六病学术流派和胡希恕伤寒学派有共同的学术渊源,两流派有两个基本共同点:一是均否定《内经》与《伤寒论》之间存在传承关系,《伤寒论》代表的是经方,不同于《黄帝内经》代表的医经体系;二是有相同的架构,如表里枢三部和阴阳二性,胡氏提倡先辨病位、再辨病性、继辨方证,方证是辩证的尖端。
然而胡氏伤寒学派的否定并不彻底,不能贯穿其学术思想始终,表现如下。
表部为太阳病和少阴病,半表半里部为少阳病和厥阴病,这种六病的划分方法仍遵循经脉阴阳表里的配属关系。胡老认为“太阳病即表阳证……少阴病即表阴证……若太阳病而脉微细,并其人但欲寐者,即可确断为少阴病”,简言之,当表阳证伴见“脉微细、但欲寐”时即为表阴证。
该定义使得少阴病不能独立于太阳病存在,依此定义,太阳病的提纲证究竟是表征部位还是表征病性就存疑了。 同时胡老提出用排除法判断厥阴病的部位,但当少阴病的划分存疑时,依靠排除法判定厥阴病就是不可靠的。
故刘老的三部六病认为少阴为阴枢,居半表半里,少阴病是心功能不全,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既虚又寒的一组症候群;厥阴病其病位在表,由四肢末梢循环障碍所致,“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正是厥阴病的代表。
表阴病——厥阴病主方:当归四逆汤。
六证病性与其主治方剂不相对应,如太阳病用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少阳病用柴胡剂,厥阴病用乌梅丸,违背“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疗大法。太阳病为表阳证,当辛凉解表,麻黄汤等方剂均为辛温剂,有抱薪救火之弊。 少阳病为半表半里阳证,治当清热,但柴胡剂均为寒温并用、补泻并施的和剂,不能尽泻其热,尽散其邪。 厥阴病为半表半里阴证,当治以温热,但乌梅丸中又有黄芩、黄柏等凉药,与治则相驳。
故刘老创造性地以发汗解表、清热生津之葛根,伍辛凉宣肺之麻杏石甘汤,组成葛根麻黄汤治疗太阳病,取葛根发汗而不伤阴,麻黄辛散而得石膏性凉制约。
表阳病——太阳病主方:葛根麻黄汤。葛根60g、麻黄10g、石膏30g、杏仁15g、甘草10g。
三部六病学术流派的发展刘老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人体可区分为整体、系统、局部三个层次,“三部六病”仅是针对“系统”层次提出的辨证论治体系,治疗疾病还需从整体、局部两层次着眼。 刘老针对“整体”提出“整体气血论”,针对“局部”提出“局部结构观”,至此三部六病学说形成了针对机体三个层次辨证论治的理法方药体系。
整体病治疗当使用协调疗法,以发挥机体的自然功能来进行双向调控。古代医家对小柴胡汤之和法虽有阐述,但并未作为一种治疗大法提出。而“三部六病”协调疗法的提出和运用,扩大了“和法”的应用范围,除四大(大寒、大热、大虚、大实)之外的一切病证均可采用。
根据小柴胡汤具有寒、热、补、泄、升、降、收、散四个方面八种性质的基本属性,以苏子代半夏、以川椒代生姜形成“协调基础方”:
柴胡15g、黄芩15g、苏子(代半夏)30g、川椒(代生姜)10g、党参30g、甘草10g、大枣10枚。
他还在柴桂姜汤基础上创制调心汤,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基础上创制调神汤,临床上以调神汤治疗溢脉证;以调心汤治疗紊脉证;以调胃汤治疗聚脉证;以调肠解凝汤治疗覆脉证。晚年刘老还创立了“全息方”——中枢汤,认为它是最符合人体自身调节规律的一个方子,能极大地调动起了人体的系统调节功能。
刘老一生广收良徒,学而有成者甚多,遍及江河南北,其弟子继其学广为弘扬其学说,学术流派发展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
三部六病学术的魅力在于其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正如刘老所说“学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应当无古今,无中外,无尔我,以是者为是,非者为非,永远以先进代替落后”。
大医精诚,国之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