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三征高丽:隋炀帝亡国、唐太宗折戟,为何唐高宗能一战定东北?

公元645年冬,幽州城外寒风刺骨。唐太宗李世民看着身边残存的将士,战袍破烂、面带饥色,胯下战马十去其九,不由得握紧了拳头

公元645年冬,幽州城外寒风刺骨。唐太宗李世民看着身边残存的将士,战袍破烂、面带饥色,胯下战马十去其九,不由得握紧了拳头。几个月前,他意气风发地率军出征高丽,临走时对留守的儿子许诺:“等下次见你,再换这件袍子。”可如今,袍子早已磨破,辽东城的胜利果实却没能守住,安市城的坚壁清野,终究让他的速战速决成了泡影。

东北方向的高丽,就像一根扎在中原王朝心头的刺。隋炀帝三征高丽,耗空国力、引发民变,最终身死国灭;唐太宗亲征,带着贞观盛世的家底,却仍铩羽而归;可几十年后,唐高宗李治,这个看似“平庸”的帝王,却联合新罗一举灭掉高丽、百济,彻底解除了东北威胁。

三代帝王,三次征伐,为何结局天差地别?这场跨越隋末唐初的“东北之战”,藏着战争与治国的深层逻辑。

一、隋炀帝三征:百万大军的豪赌,赌输了整个王朝

隋朝统一后,高丽已成为东北地区的霸主,不仅强迫周边小国臣服,还暗中插手中原事务,成了隋王朝的潜在威胁。但真正让隋炀帝下定决心征伐的,还有他骨子里的好大喜功——他想超越父亲杨坚,建立“天朝上国”的绝对权威。

一场不计成本的“远征狂欢”

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下诏征调天下兵马,聚集涿郡的兵力竟达113万之多,再加上运粮的民夫,总人数超数百万。为了这场战争,山东、河北成了军事基地,民夫们昼夜不息地打造战船、运送粮草,“天下死于役而实伤于财”。更要命的是,当年山东、河北还爆发了大水,淹没三十余郡,百姓流离失所,可征调却丝毫没有停歇。

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在民间流传开来:“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锦背裆。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这首诗道尽了百姓的绝望,也预示着一场风暴的来临。

三次出征,三次惨败

大业八年(612年),第一次远征正式打响。陆路三十万隋军渡鸭绿江,高丽兵佯装败退,将隋军诱至平壤城下围歼,最后仅2700人逃回辽东;水路来护儿的江淮水师刚登陆平壤郊外,就遭伏兵突袭,狼狈败退。

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卷土重来。可就在战事胶着时,贵族杨玄感在黎阳起兵反叛,打出“救黎民之命”的旗号,各地百姓纷纷响应。隋炀帝大惊失色,急令撤军回师平叛,第二次征辽不了了之。

大业十年(614年),已是内外交困的隋炀帝仍不死心,第三次亲赴涿郡督师。这次来护儿的水军直逼平壤,高丽王高元见隋军虽疲但仍有战力,加上自身也损失惨重,只好遣使乞降。隋炀帝见好就收,带着“胜利”的虚名罢兵而归。

战争的代价:王朝崩塌

三次征辽,耗尽了隋朝的国力。山东、河北的民变早已燎原,王薄、窦建德等起义军势如破竹;贵族、官吏也纷纷倒戈,天下大乱。大业十四年(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宇文化及弑杀,强盛一时的隋朝,最终亡在了对高丽的执念里。

隋炀帝的失败,从来不是“打不过”,而是“不该打”——在百姓困苦、国库未足的情况下,用百万生灵豪赌帝王的虚荣心,最终只能是“国破家亡”。

二、唐太宗征辽:贞观盛世的底气,败给了现实的骨感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一直对高丽耿耿于怀。一方面,高丽占据辽东,威胁东北边境;另一方面,他也想洗刷隋朝征辽失败的耻辱,建立更辉煌的功业。但他比隋炀帝谨慎得多,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一场“速战速决”的幻想

644年,唐太宗下定决心征辽。他吸取隋炀帝的教训,兵力控制在20万以内,还反复强调“不伤百姓”。出发前,他对留守的儿子李治说:“等我回来再换这件袍子”,信心满满地认为此战能速战速决。

次年五月,唐军顺利攻下辽东城,士气大振。可当大军推进到安市城时,却遭遇了顽强抵抗。高丽动员15万人驰援,还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将几百里内的人口、物资全部转移,让唐军无法就地补给。

从意气风发到无奈撤军

夏天过去,秋天来临,东北的天气越来越冷,唐军的粮草也渐渐告急。唐太宗始终不肯换那件早已磨破的袍子,他说:“将士们的袍子都破了,我一个人怎么能穿新的?”可感动归感动,现实却很残酷。

九月,唐军被迫撤军。一路上,寒风刺骨,粮草匮乏,士兵伤亡惨重,等回到幽州时,战马只剩下出发时的五分之一。这场远征,唐军虽攻下数城,却没能灭掉高丽,反而损兵折将,成了唐太宗心中的一道伤疤。

回京后,唐太宗派人重修魏征的墓碑,亲自慰问他的家人——如果这位直言敢谏的大臣还活着,一定会阻止他这场冒险。他终于明白,高丽不是“速战速决”能拿下的,辽东的遥远距离、复杂地形,以及高丽人的守城能力,都是难以逾越的障碍。

三、唐高宗灭辽:务实的联合,终破东北百年威胁

唐太宗死后,唐高宗李治接过了征辽的接力棒。他没有父亲的雄才大略,却有着难得的务实与隐忍。他明白,单凭唐朝一己之力,很难短期内灭掉高丽,于是制定了“联合夹击、持久战”的策略。

借力打力:联合新罗,孤立高丽

高丽与百济结盟,共同打压新罗,而新罗一直向唐朝称臣。唐高宗抓住这一点,决定与新罗联手,先灭百济,再夹击高丽。显庆五年(660年),唐军渡海攻打百济,很快攻破其都城,百济灭亡。

百济的灭亡,让高丽失去了重要盟友,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唐朝趁机在百济故地设立都督府,作为进攻高丽的前沿基地,与辽东的唐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稳扎稳打:耗尽高丽国力

此后几年,唐军采取“骚扰+蚕食”的策略,不断出兵袭击高丽的城镇、粮道,让高丽疲于奔命。高丽内部本就矛盾重重,连年战争更是让国力空虚,百姓怨声载道。

乾封元年(666年),高丽权臣泉男生兄弟内斗,泉男生向唐朝求援。唐高宗抓住这个绝佳时机,派李勣率领大军出征,与新罗军队联手,对高丽发起总攻。唐军一路势如破竹,最终在总章元年(668年)攻破高丽都城平壤,高丽灭亡。

一战定乾坤:解除东北威胁

唐高宗灭掉高丽、百济后,在其故地设立安东都护府,将东北大部分地区纳入唐朝版图。与此同时,唐军还在白江口大败前来支援百济的日本水军,彻底断绝了外部势力干涉朝鲜半岛的可能。

这场胜利,不仅解除了中原王朝来自东北方向的致命威胁,还促进了中朝之间的文化交流。大量朝鲜留学生、僧侣来到中国,学习先进的文化技术,为东亚文明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四、三代帝王的对比:战争的胜利,从来不是靠蛮力

隋炀-帝、唐太宗、唐高宗的三次征辽,结局迥异,背后是三种截然不同的战争逻辑:

隋炀帝:好大喜功,透支国力

他的征辽,是“面子工程”大于实际需求。不顾百姓死活,不计成本地投入百万兵力,最终不仅没能拿下高丽,反而引发内乱,葬送了王朝。这证明:战争从来不是帝王虚荣心的赌注,脱离国力、违背民心的战争,注定失败。

唐太宗:意气用事,策略单一

他有贞观盛世的家底,也懂得体恤百姓,却犯了“速战速决”的战略错误。辽东的遥远距离、复杂地形,以及高丽人的守城能力,都超出了他的预期。这说明:战争不仅需要实力,还需要精准的战略预判,仅凭意气风发,很难战胜现实的骨感。

唐高宗:务实隐忍,借力打力

他没有父亲的豪情,却懂得“联合盟友”“持久战”的智慧。通过联合新罗孤立高丽,再以稳扎稳打的方式耗尽其国力,最终一战成功。这揭示:真正的胜利,往往不是靠蛮力,而是靠策略、时机和耐心。

五、历史回响:战争是手段,不是目的

三征高丽的历史,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是:战争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而不是目的。隋炀帝把战争当成炫耀权威的工具,唐太宗把战争当成证明功业的途径,都没能成功;而唐高宗把战争当成解除威胁、维护稳定的手段,最终达成了目标。

从隋末到唐初,这场跨越几十年的东北之战,也见证了一个王朝的兴衰与另一个王朝的鼎盛。隋朝因战争而亡,唐朝因战争而强,差别就在于:是否懂得量力而行,是否懂得顺势而为。

如今回望这段历史,我们能明白:一个国家的强大,从来不是靠穷兵黩武,而是靠稳定的内政、繁荣的经济,以及审时度势的智慧。战争可以赢得一时的胜利,但只有民心所向、国力强盛,才能赢得长久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