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焦点:考公生意不行了?

一、冰火两重天:数据揭示的行业悖论2025 年国考报名人数再创新高,341.6 万考生竞争 3.97 万个岗位,较 20

一、冰火两重天:数据揭示的行业悖论

2025 年国考报名人数再创新高,341.6 万考生竞争 3.97 万个岗位,较 2021 年的 157.6 万人增长 2.4 倍。但剔除 26.4% 的弃考群体后,实际参考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为 65:1,意味着 98.5% 的考生沦为 “炮灰”,热门岗位竞争比更是突破 1000:1。

热闹的考场并未转化为教培行业的营收增长:中公教育 2024 年营收同比下滑 20.2%,粉笔教育 2024 年营收下降 7.7% 至 27.9 亿元。即便 2025 年上半年考公人数再增 12.6%,粉笔中期营收仍仅 14.92 亿元,尚未恢复至 2023 年同期水平。这种 “报考量与营收额反向走” 的怪象,折射出考公培训行业的深层危机。

二、模式崩塌:协议班的 “保险游戏” 玩不转了

中公教育曾靠 “不过包退” 的协议班撑起 75% 的营收,这种模式本质是对公考结果的对赌 —— 用少数上岸者的高额学费覆盖多数落榜者的退费。但随着竞争加剧,行业退费率从 2019 年的 44.14% 飙升至 2021 年的 68.46%,2024 年中公账面货币资金仅 1.77 亿元,待退费却高达 4.82 亿元,武汉考生 1.7 万元退费需分 17 年结清的案例更是刺痛行业神经。

当实际招录比突破 65:1,“赔付率” 失控让机构从 “盈利者” 沦为 “义务支教者”。2025 年上半年,中公进一步缩减协议班占比至 35%,但退费压力仍导致其经营性现金流连续 8 季度为负,模式崩塌已成定局。

三、三重挤压:市场、政策与技术的围剿

低价竞争撕裂市场

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催生大量个人 IP 教师,以百元级课程冲击传统机构。粉笔大班课付费人次从 120 万骤降至 90 万,收入下滑 23.7%,区域性机构更以 “99 元刷题班” 抢占市场。河北数据显示,2025 年 25 万考生中,42% 选择单价 500 元以下的轻量化课程,倒逼头部机构涨价 30% 仍难挽颓势。

合规成本陡增

河北等省份明确要求公考培训机构需持办学许可证运营,需满足场地消防达标、师资持资格证、缴纳风险保证金等硬性条件。石家庄某机构因无证办学被处罚没违法所得,2025 年上半年河北省有 137 家中小机构因合规不达标退出市场,行业洗牌速度较上年加快 40%。

技术替代与需求转型

粉笔投入 2.2 亿元研发 AI 教学系统,2025 年推出的 AI 刷题系统班已销售 5 万人次,收款 2000 万元,师均收入贡献提升至 51.8 万元。但 930 万月活用户增速不足 5%,反映出 AI 产品同质化严重。同时,河北 70% 的 22-30 岁考生偏好碎片化学习,移动 APP 学习时长占比超 70%,传统线下培训模式遭遇致命冲击。

四、破局之路:从 “贩卖焦虑” 到 “价值创造”

行业正在经历痛苦转型:中公收缩战线削减 2.89 亿元人力成本,粉笔则深化 “AI + 职业教育” 战略,其 AI 面试模考大赛参与人次达 150 万,98.43% 用户愿意推荐,验证了技术赋能的可行性。更具启示意义的是,个性化教学课程满意度达 85%,互动式课程通过率比传统课程高 10%,证明 “精准服务” 比 “结果对赌” 更具生命力。

监管层面,河北已推行预付费资金托管制度,要求机构将 30% 学费存入专用账户,2025 年上半年退费纠纷同比下降 62%。考生结构变化也带来新机遇:河北 25 万考生中 40% 为应届生,20% 为硕博学历,针对不同群体的分层课程(如应届生专项班、高端定制班)正成为新增长点。

考公热的本质是就业安全感的集体诉求,但当培训行业把 “上岸概率” 包装成商品,终将被概率反噬。唯有摒弃短视的对赌模式,深耕教研与技术创新,才能在 300 万考生的刚需市场中找到长久生机。

你若喜欢,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