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清廷颁布 “一口通商” 政令,关闭沿海诸口,仅留广州十三行作为对外窗口。这道政令犹如一道无形的高墙,将清朝与正在经历工业革命的世界彻底隔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乾隆帝的御笔朱批,道尽封建王朝的盲目自大。
此后百年间,西方世界掀起翻天覆地的变革。1839 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银版摄影机;1879 年,爱迪生点亮第一只实用电灯泡。这些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发明,在西方迅速普及,却在清朝被视为 “奇技淫巧”。紫禁城深处,慈禧与王公大臣们沉浸在 “天朝上国” 的迷梦中,对墙外的科技浪潮一无所知,正如民间俗语所言 “坐井观天,不知天地之大”。
直到 19 世纪末,随着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国门,西方商品与发明才得以涌入。但这些新鲜事物并未走进寻常百姓家,反而先在权贵阶层中形成小众潮流。作为清朝实际掌权者,慈禧成为首批接触这些西方发明的中国人,她与摄影机、电灯泡的相遇,上演了一幕幕充满荒诞色彩的历史闹剧。
二、西学东渐的桥梁:裕德龄入宫改写慈禧认知
彼时的慈禧已年过六旬,长期身处深宫,生活单调乏味。裕德龄的到来,为她沉闷的晚年生活注入新的活力。闲暇之时,裕德龄总会给慈禧讲述西方的奇闻趣事:巴黎街头的汽车、伦敦剧院的电灯、维也纳宫廷的舞会…… 这些闻所未闻的新鲜事物,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慈禧。
起初,慈禧对西方事物充满戒备,认为 “外洋之物,多有诡异,非我华夏所宜”。但在裕德龄的耐心讲解下,她逐渐放下偏见,对西方的工业发明产生浓厚兴趣。裕德龄抓住机会,向慈禧介绍摄影机如何 “定格瞬间”,电灯泡如何 “人造白昼”,这些描述让慈禧心生好奇,主动提出要亲眼见识这些 “洋玩意儿”。可以说,没有裕德龄的穿针引线,慈禧与西方发明的相遇不知要推迟到何时。
三、摄影机入宫:从 “刺客” 疑云到 “茄子” 传世
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在裕德龄的牵线下,美国摄影师何德兰受邀进入紫禁城,为慈禧拍摄肖像。这是慈禧人生中第一次接触摄影机,却险些引发一场 “刺杀风波”。
何德兰带着一台重达 10 公斤的银版摄影机入宫时,慈禧正坐在颐和园的御座上等候。当看到这个浑身漆黑、镜头硕大的 “铁疙瘩” 时,慈禧瞬间脸色大变。在她眼中,这台机器外形酷似西方的洋枪洋炮,摄影师手中的快门线更像是引爆装置。何德兰举起摄影机对准慈禧准备拍摄时,慈禧猛地站起身,厉声喝道:“拿下刺客!” 身旁的侍卫闻声而动,当场将何德兰按倒在地。
危急时刻,裕德龄连忙上前跪地解释:“老佛爷息怒,这并非凶器,而是西洋的摄影机,能将人的模样永久留存,比画师画得还要逼真。” 为打消慈禧的疑虑,裕德龄恳请何德兰先为宫女拍摄一张照片。当照片冲洗出来,宫女的容貌清晰地呈现在纸上时,慈禧才松了口气,下令释放何德兰,但仍对摄影机心存忌惮。
首次拍摄时,慈禧坚持让丫鬟先试拍。当镁光灯骤然亮起,伴随 “砰” 的一声镁粉燃烧声,丫鬟吓得瘫倒在地,慈禧也吓得捂住胸口,半天缓不过神来。何德兰见状,只好放缓节奏,教众人在拍摄时微笑放松。他用英文说道:“说‘cheese’,这样表情会更自然。” 慈禧听不懂英文,跟着发音模仿,竟说成了 “茄子”。话音刚落,快门按下,这张带着 “茄子” 笑容的照片,成为慈禧的第一张肖像照。
意外的是,照片冲洗出来后,慈禧对自己清晰逼真的影像赞不绝口,直呼 “比画师画得强百倍”。从此,她彻底迷上了拍照,先后拍摄了数十张肖像照,不仅更换龙袍、凤冠等服饰,还摆出各种姿势,甚至让太监、宫女一同入镜。她将得意的照片赏赐给王公大臣,成为晚清宫廷的一大时尚。而 “茄子” 这个无心的音译,也在皇宫中流传开来,拍照时说 “茄子” 逐渐成为习惯。
四、电灯泡入宫:李莲英 “先斩后奏” 的乌龙闹剧
与摄影机的 “惊险相遇” 不同,慈禧与电灯泡的接触,更多了几分戏剧性,这背后离不开大太监李莲英的 “神操作”。
1903 年,美国商人将一批电灯泡运到北京,本想在清朝推广,但由于慈禧对西方事物的抗拒,加上民间对 “通电” 的恐惧,生意毫无进展。眼看血本无归,外国商人想到了慈禧身边的大红人李莲英,花重金贿赂他,希望能促成电灯泡在皇宫的安装。
李莲英收了钱财,却深知慈禧的脾气,直接进言必定会遭拒绝。他心生一计,趁慈禧前往承德避暑山庄游玩的机会,下令工匠在颐和园的长廊、佛香阁等地秘密安装了千余只电灯泡,并铺设了简易电线。为确保万无一失,他还特意从天津请来外国工程师调试电路。
半个月后,慈禧结束游玩回到颐和园。当天傍晚,她刚踏入宫门,李莲英便悄悄示意工匠通电。刹那间,千余只电灯泡同时亮起,整个颐和园被照得如同白昼。慈禧从未见过如此璀璨的灯光,惊得目瞪口呆,下意识地脱口而出:“茄子!” 在场的太监、宫女忍俊不禁,纷纷低下头偷笑。原来,慈禧误以为又在拍照,习惯性地喊出了那句 “拍照暗号”。
这场乌龙瞬间化解了紧张气氛,李莲英连忙上前谄媚道:“老佛爷圣明,这是西洋的电灯,夜间点亮如同白昼,既方便行走,又添喜庆。” 慈禧仔细打量着这些发光的灯泡,又亲手触摸了灯罩,确认没有危险后,龙颜大悦,当场赏赐李莲英黄金百两。此后,她不仅同意在颐和园全面安装电灯,还下令在紫禁城、中南海等地推广,电灯泡成为晚清宫廷的 “新宠”。
结语:一句 “茄子” 笑百年,王朝兴衰警世人
慈禧与西方发明的趣事,看似荒诞,实则是晚清王朝命运的缩影。从误将摄影机当凶器,到电灯前喊出 “茄子”,展现的不仅是个人的无知,更是一个时代的僵化。手握权力却漠视民生,沉迷享乐而错失机遇,最终导致山河破碎、国运维艰。
百年后的今天,拍照说 “茄子” 已成习惯,但我们不应忘记这背后的历史教训。面对世界的变革与进步,唯有开放包容、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潮流。当我们按下快门时,是否会想起那个闭关锁国的王朝?以史为鉴,方知兴替,你说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