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三国时期规模最大的战役,想必大众普遍认为是奠定三国鼎立格局的赤壁之战,但其实不然,在后三国时期有一场战役,参战兵力足足是赤壁之战的两倍,是名副其实的三国时期规模最大的战役。

寿春之战
寿春之战这场三国其实规模最大的战役就是“寿春之战”,发生于公元257年至258年,历时近10个月,参战总兵力约50万,是三国时期规模最大、影响深远的战役之一。
公元257年,时任征东大将军的诸葛诞见好友邓飏、夏侯玄等先后被诛杀,而王凌和毌丘俭亦被夷灭三族,心中十分不安,害怕自己也步好友的后尘,被司马氏诛杀。
作为汉臣之后又在曹魏手下当官的诸葛诞,对于司马氏兄弟擅权心中自然是十分忌惮,而司马氏也忌惮诸葛诞在淮南的势力和声望,于是下诏招诸葛诞入朝就职为司空,诸葛诞自知一旦自己入朝了自然会被司马家所害,于是在寿春起兵反叛。
诸葛诞杀了扬州刺史乐綝,决定死守寿春,同时让自己的儿子诸葛靓到东吴去求救,让东吴发兵和自己一起对抗司马氏,东吴先后派出文钦、全端等将领率10余万援军支援。
得知诸葛诞叛变的消息,司马昭震怒,亲自率领26万魏军南下,来寿春镇压,顿时战场形成魏、吴、叛军三方对峙的格局,此战参战兵力共计50余万(司马昭率领的魏军26万、诸葛诞叛军15万、东吴援军分批次的20万),远超官渡之战(约15万)、赤壁之战(约20万)和夷陵之战(约10万)。

寿春城
寿春之战结果在寿春被魏军围城之后,吴军文钦、唐咨等率吴军突破魏军包围圈,进入了寿春城与诸葛诞会合,寿春城的守备力量一下子骤增,诸葛诞等人依靠寿春城拒守城池。
淮南多雨,面对魏军的层层包围,诸葛诞一点儿也没慌,本来期望淮河水涨潮冲淹魏军,但是当年却一点雨也没下,反而在魏军的围城下,寿春城内的粮草越来越少,文钦与诸葛诞因战略分歧(是否驱逐北方人减省粮草)矛盾激化,诸葛诞先下手杀害文钦,导致其子文鸯、文虎投降魏军。
之后司马昭更是令魏军构筑双层包围圈,切断寿春城的粮道,并利用反间计促使吴将全端等投降,大力瓦解了寿春守军的士气。
公元258年2月,魏军一举攻破寿春城,诸葛诞率领手下亲信突围,却被魏军截住被杀,叛乱被彻底平定,诸葛诞麾下数百人于寿春被俘,坚决不降,更说:“为诸葛公死,不恨。”行刑时排成一列,每斩一人都招降下一人,但始终无人投降。

兵败被杀
寿春之战是三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也是三国政治格局的关键转折点,司马氏通过此战清除了曹魏内部反对势力,为司马炎代魏建晋奠定基础,同时,此战也标志着东吴最后一次大规模北进尝试的失败。